王弼本体论思想再探
发布时间:2021-04-12 10:14
魏晋玄学时期的“有无之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王弼的“有无之辨”思想历来被视为“贵无论”。纵观学界对王弼的研究,大体上都是基于认定王弼哲学本体论为“贵无论”而进行的,即基本上都认为王弼的“有无之辨”思想是“贵无论”。那么,这一基本定论是否能够充分、准确地反映王弼的本体论思想的内容、性质、宗旨及意义?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充分。本文的目的则在于,还原到王弼的文本,用王弼本身的文本来描述王弼的本体论思想。本文以王弼的《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两文以及他对《老子》和《周易》的注文为基础,以王弼的“有无之辨”思想的内容及性质几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王弼的本体论思想进行探讨,进而把握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的本体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中,并非是单纯的“贵无”。王弼坚持“物无妄然,必由其理”①的理性立场;坚信“统之有宗,会之有元”②的万物统一性及作为万物统一性基础的“万物之宗”的存在的实在性。万事万物的存在必以一个存在(“有”)为根据,这个最高的根据就是“万物之宗”;作为万物统一性基础的“万物之宗”就其存在的的实在性说是“一”,就其属性说是“无”。所以,这个“万物之宗”不可以...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王弼本体论思想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二)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三) 选题意义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 王弼哲学思想的文化前提
(一) 先秦本体思想概述
(二) 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
(三) 经学危机
三、 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内容及性质
(一)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存在论”立场
(二) “道”的属性
(三) “道”的存在方式
(四) “道”的认识论本性
(五) “存在论”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哲学背景下的哲学发展[J]. 张连良. 长白学刊. 2006(06)
[2]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J]. 何石彬. 哲学研究. 2005(07)
[3]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J]. 韩国良. 太原大学学报. 2004(03)
[4]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J].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5]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J]. 葛荣晋. 齐鲁学刊. 2001(01)
[6]论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J]. 康中乾. 中国哲学史. 2000(04)
[7]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建立本体的方法[J]. 张连良.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5)
[8]魏晋玄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王晓毅. 哲学研究. 2000(02)
[9]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J]. 许抗生. 中国哲学史. 2000(01)
[10]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J]. 冯达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6)
本文编号:313312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王弼本体论思想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二)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三) 选题意义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 王弼哲学思想的文化前提
(一) 先秦本体思想概述
(二) 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
(三) 经学危机
三、 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内容及性质
(一)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存在论”立场
(二) “道”的属性
(三) “道”的存在方式
(四) “道”的认识论本性
(五) “存在论”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哲学背景下的哲学发展[J]. 张连良. 长白学刊. 2006(06)
[2]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J]. 何石彬. 哲学研究. 2005(07)
[3]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J]. 韩国良. 太原大学学报. 2004(03)
[4]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J].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5]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J]. 葛荣晋. 齐鲁学刊. 2001(01)
[6]论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J]. 康中乾. 中国哲学史. 2000(04)
[7]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建立本体的方法[J]. 张连良.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5)
[8]魏晋玄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王晓毅. 哲学研究. 2000(02)
[9]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J]. 许抗生. 中国哲学史. 2000(01)
[10]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J]. 冯达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6)
本文编号:3133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3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