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对“礼”的价值评价
发布时间:2021-04-15 07:53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派别,这些派别在互相争论中有的得以发展,有的则日渐消亡。而在先秦这个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而儒家却一直没有消亡并且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对先秦乃至如今的社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跟儒家的礼思想是分不开的。儒家的礼文化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后来的荀子,无论从发展的方式,对于礼的解读,还是对于礼的运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儒家这些代表人物“礼”的思想倾向取决于对“礼”的价值判断。文章首先探讨先秦儒家礼思想的来源,详细的考究礼文化的开始和背景,从“礼”字的出现到礼文化的形成,以及关于古典中礼思想的出处,夏商周礼思想的发展考究,并且明确礼出现的原因及作用,同时发现当时礼的一些问题,为后面评价“礼”的价值标准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儒家代表人物对“礼”的价值评价之差异性。孔子的“礼”要解决人伦秩序的恢复问题,所以以“仁”为本,推崇“人伦之礼”。孟子试图推行仁政,主张恢复人之善性,强调“美德之礼”。荀子认为人“性恶”,倾向于“礼法之礼”。然后分析儒家对“礼”的价值评价之共性。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儒家礼思想的基本构成...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礼”之界定
第二节 夏商周礼文化的产生及内容
一、先秦一些需要礼解决的问题
二、夏商周礼文化的内容
第三节 古代典籍的相关思想
第二章 先秦儒家对“礼”的价值评价之差异
第一节 孔子的“人伦之礼”的思想
一、孔子礼思想出现的背景及“人伦之礼”的含义
二、“礼”的价值基础—“仁”
三、以“仁”为“礼”的价值标准之必然性
第二节 孟子的“美德之礼”的思想
一、孟子“美德之礼”的价值基础—性善论
二、“礼”与“权”的价值选择
三、“美德之礼”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第三节 荀子“礼法之礼”的思想
一、荀子“礼法之礼”的价值基础—性恶论
二、“礼”对“性”的规范价值
三、“礼法之礼”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的价值观念之共性
第一节 儒家礼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
一、礼主刑辅
二、中庸思想
三、反求内省
四、礼思想能弥合先秦儒家思想的内部差异
第二节 儒家的礼思想与其他学派的冲突
一、与道家的分歧
二、法家对礼的不完全否定
三、先秦礼学的异调
第四章 先秦儒家充分肯定“礼”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社会政治方面
一、礼为立国之本
二、礼是为政之纲
第二节 教育教化方面
第三节 家庭和宗法伦理方面
一、礼的家庭伦理功能
二、礼的宗法伦理功能
第四节 社会规约和法制方面
第五节 先秦儒家高估“礼”的价值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3138939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礼”之界定
第二节 夏商周礼文化的产生及内容
一、先秦一些需要礼解决的问题
二、夏商周礼文化的内容
第三节 古代典籍的相关思想
第二章 先秦儒家对“礼”的价值评价之差异
第一节 孔子的“人伦之礼”的思想
一、孔子礼思想出现的背景及“人伦之礼”的含义
二、“礼”的价值基础—“仁”
三、以“仁”为“礼”的价值标准之必然性
第二节 孟子的“美德之礼”的思想
一、孟子“美德之礼”的价值基础—性善论
二、“礼”与“权”的价值选择
三、“美德之礼”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第三节 荀子“礼法之礼”的思想
一、荀子“礼法之礼”的价值基础—性恶论
二、“礼”对“性”的规范价值
三、“礼法之礼”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的价值观念之共性
第一节 儒家礼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
一、礼主刑辅
二、中庸思想
三、反求内省
四、礼思想能弥合先秦儒家思想的内部差异
第二节 儒家的礼思想与其他学派的冲突
一、与道家的分歧
二、法家对礼的不完全否定
三、先秦礼学的异调
第四章 先秦儒家充分肯定“礼”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社会政治方面
一、礼为立国之本
二、礼是为政之纲
第二节 教育教化方面
第三节 家庭和宗法伦理方面
一、礼的家庭伦理功能
二、礼的宗法伦理功能
第四节 社会规约和法制方面
第五节 先秦儒家高估“礼”的价值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3138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3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