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智顗的“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圆融性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13:35
  圆融性思维是东方哲学的一大特色,天台宗作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个佛教宗派,是最早明确将“圆融”一词纳入其佛学理论的。该宗派的实际创始人智顗从“实相”出发并以此作为归宿点,建立了极具圆融特色的天台佛学理论。与此相较,《老子》之“道”的建立,也处处体现出这种圆融性的思维方式,但两者又有不同:智顗的“中道实相”基于宗教立场,以佛教的“缘起性空”为前提,认为事物不是实体性存在的,而是“空”与“假”的相即一体,是“真空妙有”,这是一种立体式的,打破了一切对立的圆融性思维;而《老子》之“道”是在肯定事物实存性的基础上,对一切相对待的事物进行包容和调和,它打破了主、客的二元对立,体现出非二元性,但这种非二元性又与传统的二元性成了对立的两元。因此,这是一种简单调和的,平面式的圆融。本文正是基于此,以智顗的“中道实相”思想和《老子》之“道”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内容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比较这两种极具圆融特性的思想。文章的结构如下:首先,将从存有论和认识论角度对两者的理论内容所体现的圆融性做比较和分析。其次,从思维方式层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旁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圆融性思维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智顗的“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
    第一节 “中道实相”的来源与内容
        一、“中道实相”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中道实相”的内容
    第二节 “道”之内涵
        一、有与无
        二、无为
        三、自然
第二章 “中道实相”与“道”之圆融性在存有论层面的比较
    第一节 三谛圆融与道统有无
        一、空、假、中与道、有、无
        二、“即空即假即中”和道统有无
    第二节 “诸法即实相”与道物相融
        一、诸法即实相
        二、道物相融
第三章 “中道实相”与“道”之圆融性在认识论层面的比较
    第一节 一念三千与道法自然
        一、一念三千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节 一念无明法性心与无为而无不为
        一、一念无明法性心
        二、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章 圆融之思
    第一节 终极的对立与超越
        一、对象性思维与圆融性思维
        二、“中道实相”与《老子》之“道”的圆融性思维方式之比较
    第二节 对于圆融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为“物之自然”立法与人为“自然”立法——对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重新解读[J]. 萧无陂.  中州学刊. 2012(06)
[2]《法华经》中的地涌菩萨——对现实世界的参与[J]. 菅野博史,何劲松.  世界宗教研究. 2011(05)
[3]《老子》“道”论新探[J]. 田文军.  社会科学. 2011(08)
[4]诠释与文本的契合——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J]. 许春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5]《老子》首章与“名”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北大汉简《老子》的问世为契机[J]. 曹峰.  哲学研究. 2011(04)
[6]智顗观“一念心”的认识论理路及其时代意义[J]. 稂荻.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7]《老子》“道统有无”辨——《老子》“道论”的存在论分析[J]. 唐凯麟,陈仁仁.  河北学刊. 2010(05)
[8]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 王中江.  哲学研究. 2010(08)
[9]有无之辨和对老子道的偏斜——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J]. 张祥龙.  中国哲学史. 2010(03)
[10]智顗实相诠释学研究[J]. 张刚.  宗教学研究. 2010(01)



本文编号:3159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59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