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心灵的本质 ——以丹尼特为个案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与当代心灵哲学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1-05-10 00:50
问题是哲学的中心,创新是哲学的灵魂。创新蕴涵在对问题的阐释之中,而作出新的阐释需要在各个研究领域间展开广泛的对话和沟通。本文秉承对话与阐释的精神,围绕常识心理观的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面对的挑战,通过分析丹尼特的心灵哲学思想,尝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心灵哲学的对话与融通,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对心灵的本质问题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丹尼特的心灵研究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把协调常识与科学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线。他始终把物理世界如何能产生出心灵作为思考的焦点,通过跨学科研究,对意向性、意识、感受性等的本质作了深入剖析,为心灵的自然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把意向系统理论作为洞察心灵的“普照之光”。他始终关注内容(意向性)和意识两大问题,并把内容理论(意向系统理论)作为整个心灵理论的基石,用于解释一切心理现象。三是把进化论作为消融一切理智神话的“万能酸”。丹尼特认为,进化论为协调心理与物理、常识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世界观,是解释心灵本质的终极根据。为此,他从遗传进化、大脑进化和文化进化三个方面,描绘了心灵和意识的起源和演化历程。四是把“直觉泵”作为主要论证手段。直觉泵就是思想实验或故事。丹尼特认...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在对话与阐释中探索哲学创新之路
导论 基调与挑战:确定对话的主题和对象
第一节 常识心理图像的内容及其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基调与面对的挑战
第三节 与丹尼特对话何以可能
第一章 心灵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第一人称方法与第三人称方法
第二节 通向心灵的两条途径
第三节 异己现象学方法
第二章 心理语言的语义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的"语言游戏"
第二节 心理语言的"逻辑地理格局"
第三节 心理语言的指称属性
第四节 从意向现象到意向描述
第三章 意向解释与科学解释
第一节 三类意向心理学
第二节 三种解释立场
第三节 意向解释的原则
第四章 心理内容的本质、存在方式与来源
第一节 心理内容的本质
第二节 心理内容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心理语义性的来源
第五章 意识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笛卡尔剧场"模型及其难题
第二节 多草稿模型
第三节 自我的本质
第六章 解构感受性
第一节 色觉感受性
第二节 颠倒的感受性
第三节 黑白玛丽与知识论证
第四节 蝙蝠感觉的样子
第七章 心灵的实在性问题
第一节 自然主义范式下的本体论承诺
第二节 工具主义——心灵类似于引力中心
第三节 模式主义——心灵是真实的模式
第八章 心灵的进化问题
第一节 产生-测试之塔
第二节 大脑中的进化
第三节 文化的举重机
结语 在什么意义上说有心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释与解构——丹尼特的心灵哲学及其意义[J]. 高新民.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3)
[2]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J]. 高新民,刘占峰. 哲学动态. 2004(08)
[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的思考[J]. 林剑. 哲学研究. 2003(11)
[4]人的存在之思[J]. 林剑. 江海学刊. 2002(06)
[5]人:物质精神二象性[J]. 林德宏.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9)
[6]人学研究若干问题综论[J]. 林剑. 江海学刊. 1997(01)
[7]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J]. 林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本文编号:317835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在对话与阐释中探索哲学创新之路
导论 基调与挑战:确定对话的主题和对象
第一节 常识心理图像的内容及其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基调与面对的挑战
第三节 与丹尼特对话何以可能
第一章 心灵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第一人称方法与第三人称方法
第二节 通向心灵的两条途径
第三节 异己现象学方法
第二章 心理语言的语义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的"语言游戏"
第二节 心理语言的"逻辑地理格局"
第三节 心理语言的指称属性
第四节 从意向现象到意向描述
第三章 意向解释与科学解释
第一节 三类意向心理学
第二节 三种解释立场
第三节 意向解释的原则
第四章 心理内容的本质、存在方式与来源
第一节 心理内容的本质
第二节 心理内容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心理语义性的来源
第五章 意识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笛卡尔剧场"模型及其难题
第二节 多草稿模型
第三节 自我的本质
第六章 解构感受性
第一节 色觉感受性
第二节 颠倒的感受性
第三节 黑白玛丽与知识论证
第四节 蝙蝠感觉的样子
第七章 心灵的实在性问题
第一节 自然主义范式下的本体论承诺
第二节 工具主义——心灵类似于引力中心
第三节 模式主义——心灵是真实的模式
第八章 心灵的进化问题
第一节 产生-测试之塔
第二节 大脑中的进化
第三节 文化的举重机
结语 在什么意义上说有心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释与解构——丹尼特的心灵哲学及其意义[J]. 高新民.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3)
[2]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J]. 高新民,刘占峰. 哲学动态. 2004(08)
[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的思考[J]. 林剑. 哲学研究. 2003(11)
[4]人的存在之思[J]. 林剑. 江海学刊. 2002(06)
[5]人:物质精神二象性[J]. 林德宏.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9)
[6]人学研究若干问题综论[J]. 林剑. 江海学刊. 1997(01)
[7]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J]. 林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本文编号:3178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7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