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07 14:12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封建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发展受到长期阻碍,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和思想中主体性不能够得到彰显也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及历史的原因。因此,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发扬人的主体性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源出西方文化传统。主体性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和文化的重要主题。本文首先追溯和梳理了西方哲学中主体性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革命性改造。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向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正是通过对于西方传统思想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了既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又有别于唯心主义传统的主体性学说。这一学说实现了从理论领域到实践领域的转换,力图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活...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主体性问题的历史探究
2.1 主体性问题分析
2.1.1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1.2 主体性与人性的关系
2.2 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梳理
2.2.1 古希腊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2.2.2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2.2.3 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2.3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
2.3.1 从理论领域到实践领域的主体转换
2.3.2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界定
2.4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历史形态
3 主体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3.1 弘扬主体性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1.1 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2 精神生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3 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夸大主体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3.2.1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3.2.2 人与社会的关系失衡
3.2.3 人与人的关系失衡
4 社会发展对主体性的双向作用
4.1 社会发展对主体性的正面作用
4.1.1 社会发展是主体性发挥的基础保证
4.1.2 社会生产力是主体性发挥的根本动力
4.1.3 社会制度是主体性发挥的政治保证
4.1.4 社会文明是主体性发挥的精神动力
4.2 社会发展对主体性的负面作用
4.2.1 社会发展导致主体性的丧失
4.2.2 社会制度压制主体性的发挥
5 主体性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现代思考
5.1 当代社会发展中主体性的困境
5.1.1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一主客体关系的失衡
5.1.2 人与社会关系的恶化一主体与主体关系的失衡
5.1.3 人的异化一土体自身内在关系的失衡
5.2 主体性批判理论分析
5.2.1 现象学的主体性批判
5.2.2 存在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5.2.3 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5.2.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5.3 主体性批判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5.3.1 弘扬主体性的自由度
5.3.2 弘扬主体性的自主度
5.3.3 弘扬主体性的自觉度
6 结论
6.1.1 直面主体的矛盾性
6.1.2 重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J]. 路日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2]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观评析[J]. 李培湘,魏俊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3]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J]. 高鸿. 理论导刊. 2007(03)
[4]略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主观性[J]. 王邵励. 广西社会科学. 2006(10)
[5]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J]. 林剑. 哲学研究. 2006(09)
[6]对近代哲学主体的解读[J]. 韩强. 平原大学学报. 2006(04)
[7]实践与主体性的关系——一种实践哲学的视角[J]. 房德玖. 齐鲁学刊. 2006(04)
[8]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 汤文曙.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9]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 吴晓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J]. 孙承叔. 学术月刊. 2005(02)
本文编号:3216728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主体性问题的历史探究
2.1 主体性问题分析
2.1.1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1.2 主体性与人性的关系
2.2 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梳理
2.2.1 古希腊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2.2.2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2.2.3 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2.3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
2.3.1 从理论领域到实践领域的主体转换
2.3.2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界定
2.4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历史形态
3 主体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3.1 弘扬主体性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1.1 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2 精神生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3 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夸大主体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3.2.1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3.2.2 人与社会的关系失衡
3.2.3 人与人的关系失衡
4 社会发展对主体性的双向作用
4.1 社会发展对主体性的正面作用
4.1.1 社会发展是主体性发挥的基础保证
4.1.2 社会生产力是主体性发挥的根本动力
4.1.3 社会制度是主体性发挥的政治保证
4.1.4 社会文明是主体性发挥的精神动力
4.2 社会发展对主体性的负面作用
4.2.1 社会发展导致主体性的丧失
4.2.2 社会制度压制主体性的发挥
5 主体性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现代思考
5.1 当代社会发展中主体性的困境
5.1.1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一主客体关系的失衡
5.1.2 人与社会关系的恶化一主体与主体关系的失衡
5.1.3 人的异化一土体自身内在关系的失衡
5.2 主体性批判理论分析
5.2.1 现象学的主体性批判
5.2.2 存在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5.2.3 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5.2.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批判
5.3 主体性批判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5.3.1 弘扬主体性的自由度
5.3.2 弘扬主体性的自主度
5.3.3 弘扬主体性的自觉度
6 结论
6.1.1 直面主体的矛盾性
6.1.2 重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J]. 路日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2]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观评析[J]. 李培湘,魏俊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3]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J]. 高鸿. 理论导刊. 2007(03)
[4]略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主观性[J]. 王邵励. 广西社会科学. 2006(10)
[5]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J]. 林剑. 哲学研究. 2006(09)
[6]对近代哲学主体的解读[J]. 韩强. 平原大学学报. 2006(04)
[7]实践与主体性的关系——一种实践哲学的视角[J]. 房德玖. 齐鲁学刊. 2006(04)
[8]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 汤文曙.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9]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 吴晓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J]. 孙承叔. 学术月刊. 2005(02)
本文编号:3216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1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