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观”的近代解读
发布时间:2021-06-17 19:22
修身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论述修身的途径与方法。孟子与荀子在修身思想上虽不逸出儒家传统的藩篱,却有“内圣”与“外王”的不同侧重。荀子言性恶,故强调修身过程中外在的“礼”的制约,是一种“由外铄内”的修身方式。荀子的理论中,对人性的透析,对人情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使荀子的修身观更呈现出规范性、可行性、实践性、社会性等诸多特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荀子之前有孔子、孟子两位儒学大师。他们的修身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亚圣”孟子的“由内铄外”的修身方式,堪称先秦儒家“重内”修身学说的代表。本部分对儒家以孟子为代表的“重内”修身方式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了荀子“重外”修身观的社会背景及其理论基础,并着重论述了荀子修身的方法、途径,荀子修身观中注重礼法、便于实践、合乎人情等诸多特点。第三部分:对先秦儒家修身文脉进行梳理,对修身学说中“重内”、“重外”两个向度发展的原由进行粗浅的分析。从修身的角度,论述了荀子对儒学主旨的继承。通过对荀子修身学说及其相关问题的整理比较,进一步理清荀子修身思想中的现实、务实的特点。对先秦时期儒家的修身文化进行梳理,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对荀子修...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荀子之前的儒家修身观
一、孔子的修身思想
二、孟子“重内”的修身观
三、小结
第二章 荀子“重外”的修身观
一、荀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荀子的“性恶论”及“天命观”——荀子修身观的理论基础
三、荀子的修身方法
四、荀子修身的特点
五、对荀子修身观的评价
第三章 “内外兼修”重归儒学主旨
一、儒家“内外兼修”、“仁内礼外”的修身学说
二、荀子对孔子儒学主旨的继承
三、战国儒家修身观“向内”、“向外”发展的原因
四、荀子对日本近世修身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荀子道德论新探[J]. 王光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2]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J]. 陈曙光. 伦理学研究. 2006(04)
[3]论荀子的道德教化及其主要实现方式[J]. 朱锋华. 求索. 2006(03)
[4]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J].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5]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研究[J]. 曹德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解读当前儒学研究新动向[J]. 宋洪兵. 史学理论研究. 2004(02)
[7]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 韩东育. 历史研究. 2002(05)
[8]《性自命出》与法家的“人情论”[J]. 韩东育. 史学集刊. 2002(02)
[9]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分歧[J]. 李晓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历史眼界与理论的“度”[J]. 李泽厚. 天涯. 1999(02)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 郭振香.山东大学 2005
[2]荀学三论[D]. 张琳.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5776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荀子之前的儒家修身观
一、孔子的修身思想
二、孟子“重内”的修身观
三、小结
第二章 荀子“重外”的修身观
一、荀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荀子的“性恶论”及“天命观”——荀子修身观的理论基础
三、荀子的修身方法
四、荀子修身的特点
五、对荀子修身观的评价
第三章 “内外兼修”重归儒学主旨
一、儒家“内外兼修”、“仁内礼外”的修身学说
二、荀子对孔子儒学主旨的继承
三、战国儒家修身观“向内”、“向外”发展的原因
四、荀子对日本近世修身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荀子道德论新探[J]. 王光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2]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J]. 陈曙光. 伦理学研究. 2006(04)
[3]论荀子的道德教化及其主要实现方式[J]. 朱锋华. 求索. 2006(03)
[4]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J].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5]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研究[J]. 曹德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解读当前儒学研究新动向[J]. 宋洪兵. 史学理论研究. 2004(02)
[7]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 韩东育. 历史研究. 2002(05)
[8]《性自命出》与法家的“人情论”[J]. 韩东育. 史学集刊. 2002(02)
[9]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分歧[J]. 李晓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历史眼界与理论的“度”[J]. 李泽厚. 天涯. 1999(02)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 郭振香.山东大学 2005
[2]荀学三论[D]. 张琳.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5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3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