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17-04-27 01:0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文化底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儒家文化简称为儒学,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既深且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民族心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然需要借助中国本土的文化进行发展,因此,被称为传统文化主导的儒家文化便成为马克思在中国传播所依附的主要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对儒学文化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所形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有诸多相通点,可以说儒家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其思想精神逐渐融入了中国民族精神以及现代化的建设理论,其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不断对其内涵进行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儒家文化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革,逐渐形成若干分支、流派,在融入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同时,还不停的与每个时期繁杂的社会现状接触、碰撞,继而在不断的完善中形成了巨大的理论体系,儒家文化囊括了社会、伦理道德和自然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社会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同儒家文化的“大同”社会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再者,儒家的“小康”社会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不尽相同。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经典的思想内涵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提高个人的精神修养,更能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风气,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全面的丰富,是当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自然观上来看,“天人合一”思想自古以来便倡导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轻度改造以及长久发展,这些观点与可持续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为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其提供思想源泉。儒家文化优秀丰富的内涵与其适应性、发展性等诸多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上,通过对儒学的分析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延伸与发展。
【关键词】: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B22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
- 1.研究背景11
- 2.研究意义11
- (二)研究思路11-12
- (三)研究方法12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13-14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现代化的研究14-15
- 2.国外研究现状15-17
-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17-26
- (一)儒家文化概述17-22
- 1.儒家文化的起源17
- 2.儒家文化发展历程17-22
- (1)先秦17-19
- (2)汉朝独尊儒术与汉唐经学19-20
- (3)宋明理学20
- (4)明清实学20-21
- (5)近代儒学发展21-22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2-23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界定22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2-23
- (三)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23-26
- 1.儒家文化的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23-24
- (1)儒家文化的开放包容特质24
- (2)儒家文化的实事求是特质24
- (3)儒家文化的与时俱进特质24
- 2.中国的现实情况需要马克思主义来促进中国思想文化发展24-26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社会思想底蕴26-33
- (一)儒家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6-29
- 1.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26-28
- 2.儒家的“小康”社会理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8-29
- (二)儒家“外王”理念的民本思想与中国民主政治29-33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道德思想意蕴33-43
- (一)儒家的“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36
- 1.“仁爱”与爱国主义精神33-34
- 2.“仁爱”与家庭和谐34-35
- 3.“仁爱”与友善互助35-36
- (二)儒家的“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6-40
- 1.“礼”与中国“法治”37-38
- 2.“礼”与国家形象建设38-40
- (三)儒家的“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43
- 1.“信”与诚实守信40-41
- 2.“信”与市场诚信41-43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自然观底蕴43-47
- (一)“天人合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3-45
- (二)“取物不尽物”与可持续发展观45-47
- 第六章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作者简历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铁骑;;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当代融通[J];理论探讨;2013年04期
2 唐凯麟;贺才乐;;儒家诚信传统与诚信道德建设[J];湖湘论坛;2012年03期
3 陈强;刘兴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辨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01期
4 盛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8期
5 孙百亮;;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9年01期
6 黄钊;新道德的建设必须大胆借鉴儒家道德遗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文化底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