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越南顺化文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儒家文化对越南顺化文化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儒家思想在中国被认为是哲学,政治,伦理道德体系,且作为一个学说被应用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上。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经过各朝代及其很多学者的丰富、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学说。儒家在中国影响广泛深远,并波及到中国的周边国家(越南,日本,朝鲜……)。在越南,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并不总是顺利的,随着历史背景的转变,对儒家的接受或者是被动的或者是主动的。在北属时期,对儒家的接受几乎都是被动的,所以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发挥其价值观。在越南封建君主制的时期,尤其是梨朝和阮朝两个朝代,对儒家的接受是主动的,因为各朝代看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和有利于治国及管理社会的因素,如科举考试。在阮朝时期(1802年至1945年),儒家被认为是国教,所以它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比任何其它学说都要强。1858年之后,当时的文化也有一个重要的变动。儒士阶层以前只知道中国的文化,但现在他们也了解到一些邻国,特别是欧洲的文化。儒学在顺化地区顺利传播,对该地区文化面貌的转型做出显著的贡献,儒家文化深刻影响到本地人民的思想,道德,生活方式和行为处事,并且至今仍然能看到在顺化人民的生活和行为之中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阮朝的儒家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儒士阶层,并且该阶层的生活和行为都深深地影响到顺化文化价值,并为后代面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难题的时候做榜样。阮朝时期儒家的兴衰导致了政治,文化,伦理,教育,文化艺术,建筑,雕塑,宗教,信仰以及家族乡村的影响。然而,儒家所带来的除了积极的因素和价值之外,也留下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残余,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克服那些残余以与世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与一体化,但还仍然保留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真正地尊重和发挥出我们祖先所用心血来建造的积极的文化价值观,排除固有的消极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存,发挥和融入当代生活。
【关键词】:顺化 阮朝 社会 文化 儒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333;B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0.1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研究概况9-10
- 0.2 在国外的研究状况10
- 0.3 论文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10-11
- 0.3.1 理论意义10
- 0.3.2 现实意义10-11
- 0.4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的学术水平11-12
- 1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简述12-25
- 1.1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12-19
- 1.1.1 中国儒家文化概述12-16
- 1.1.2 儒家在越南的传播16-19
- 1.2 越南接受儒家的态度19-25
- 1.2.1 被动的接受19-22
- 1.2.2 主动的接受22-25
- 2 顺化的地理位置与儒家文化在顺化的整合25-37
- 2.1 顺化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25-30
- 2.1.1 地理位置25-26
- 2.1.2 顺化文化背景26-30
- 2.2 儒家文化在顺化的传播30-34
- 2.3 儒家文化在顺化的接受34-37
- 2.3.1 被动接受34-36
- 2.3.2 主动接受36-37
- 3 儒家文化在顺化的兴衰37-47
- 3.1 儒家文化在阮朝封建时期37-42
- 3.1.1 阮朝时期儒家文化概括37-39
- 3.1.2 阮朝时期儒士的生活和处世观念39-42
- 3.2 法国殖民时期儒家的兴衰42-47
- 3.2.1 儒家文化在法国殖民时期42-44
- 3.2.2 法国殖民时期1884年至1945年儒士阶层的处事和生活观念44-47
- 4 儒家文化对顺化文化的影响47-57
- 4.1 儒家文化对政治层面的影响47-48
- 4.2 儒家文化对道德层面的影响48-49
- 4.3 儒家文化对教育层面的影响49-51
- 4.4 儒家文化对文学艺术层面的影响51-52
- 4.5 儒家文化对宗教信仰层面的影响52
- 4.6 儒家文化对家族观念的影响52-53
- 4.7 儒家文化对乡村文明的影响53-57
- 5 儒家文化在顺化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57-64
- 5.1 儒家文化与顺化文化的现代化57-59
- 5.2 顺化文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面临的问题59-64
- 5.2.1 东方和西方文化在顺化文化之中的冲突59-61
- 5.2.2 如何既保存顺化文化的优秀因素又实现顺化文化现代化61-64
- 结束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亭;;论元明清时期中老边地民族与疆界发展变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功国;;越南拉丁文字的形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段春鹏;;步骘在孙吴对交州统治中的角色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未醉,余罗玉;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梁继;;明代龚用卿、吴希孟、华察、薛廷宠等出使朝鲜及游历千山考述——从千山大安寺罗汉洞刻石谈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贾选凝;;热带丛林的“幽灵”与“鬼魂”——泰国新近恐怖片三大母题表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玉安;印度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黄素芳;;明代东南沿海闽粤人移民泰国的历史考察[J];八桂侨刊;2010年04期
10 邱普艳;;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与越南的对外贸易[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蒋廷瑜;;西林普驮铜鼓再研究[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4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5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毕奥南;;也先干涉明朝帝位考述[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7 赵君尧;;琉球馆:尘封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记忆[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C];2011年
8 伍跃;;外交的理念与外交的现实——以朱元璋对“不征国”朝鲜的政策为中心[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9 朱亚非;;明初的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聿峨;余彬;;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全球化语境[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3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易文;越南革新时期新闻传媒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黄璧蕴(Ms. Chaweewan Wongcharoenkul);泰国华人作用:泰国曼谷王朝拉玛三世至拉玛五世时期华人社会(公元1824年至公元1910年)[D];上海大学;2010年
6 查迪玛(A.Chandima);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齐欢;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云南大学;2011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郑青青;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韦凡州;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8 廖凯军;明代游记、小说与戏曲中的海外国家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连建丽;元末明初中朝关系的变化与封贡关系的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儒家文化对越南顺化文化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