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死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庄子》生死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这篇论文对《庄子》一书的生死观进行了初步研究。生死是变化中之大者,也是影响人情感的重大事件。那么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第一章首先归纳了“古之人”在生死问题上三个阶段的认识:第一个阶段,万物混沌尚未分开,人不知道有物,也不知道有物与物、生与死的区别,因而生死问题尚未成为问题;第二个阶段,人已经有了对物的分别,却又将生看作是一种丧失,将死看作是一种回归;第三个阶段,有无,有有,有物,接下来则是有生,生之后是死,但生死存亡仍是一体。这三个阶段对生死的认识与对道、气、神等的认识密切相关,因而接下来梳理了庄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概括而言,道通为一,万物由道而生,因而也是没有分别、齐一的:万物又都是由气构成,“通天下一气耳”,从气的角度而言,人之生和死也没有区别,无非是气的聚集和消散两种形态而已;人之神明得自于天,得自于道,人在生之时自有神明支撑形体,当形体消散,神明则重归于道,从神明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在人还是在天,它都是长存的。其中庄子对道的认识是重中之重,因为人之生死归根结底是由天道决定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为了了解生死的缘故和根由,需要我们对道有深入的了解。因而第一章有很大篇幅是在对庄子如何得出对道的认识进行细致探寻。第一章主要从穷理的角度对庄子生死观进行了探究,细致分析了其中涉及的观念——道、气、形、神等。但是在理性认识之外还有人的感性情感。庄子时代的“今之人”和“古之人”的区别就在于“今之人”已经不能像“古之人”一般齐一地看待生死,而是受制于人的种种成见和妄情,爱生恶死、贪生畏死。因而在齐生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人的感性情感呢?庄子十分明了人在死亡面前的恐惧、害怕、厌恶,承认它们也是人的天然属性,如同好恶一样,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感物太深,感物太深就会为人的情感所伤,从而远离了人之天。不过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天与人的合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第二章以《大宗师》为核心,细致呈现《大宗师》篇天与人、情与理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由人之自然情感出发,不断开启对天道的思考与体悟,在无限的循环中,真切地感悟天与人不相胜。
【关键词】:庄子 生死观 道 气 天人不相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3.5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3
- 第一章 消其习心,动其真机13-30
- 第一节 “古之人”认识生死的三个阶段13-14
- 第二节 知道,体道,归于道14-24
- 第三节 通天下一气,形亡神不亡24-28
- 第四节 渐入幽微,“其鬼不祟”28-30
- 第二章 天与人不相胜30-44
- 第一节 《大宗师》讲生死的三个层次30-33
- 第二节 天进人退,矛盾初显33-37
- 第三节 天与人由激烈对峙到天人不相胜37-42
- 第四节 天人不相胜的重新开启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永亮;《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J];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2 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3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4 叶京;读《庄子》拾穗——知无知 言与意[J];华夏文化;2001年03期
5 吴瑞霞;论庄子的思维与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谢明仁,韦玲娜;略论庄子思想的社会基础[J];艺术探索;2001年05期
7 金德三;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二题[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包兆会;论庄子之游[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10 王运生;庄子思想的发扬者——嵇康[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水德;;庄子思想三重间架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桂运;;庄子的尧舜观[A];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刘云章;;阐释庄子: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季岸先;;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7 李建盛;;从政治哲学到诗意美学——“老庄”比较视域中的庄子美学思想[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8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悖合——庄子人学的审美指向及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9 李建盛;;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语境[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10 袁振保;;庄子思维方式与文学艺术[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长虹;刘冬颖正解《庄子》[N];中国邮政报;2007年
2 刘士林;庄子生存思想的现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7年
3 寓真;独具只眼,透悟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赵云峰;庄子文化——可以在国际上推广的文化品牌[N];商丘日报;2009年
5 志丹高级中学 封金河;庄子一人类精神的守护者[N];延安日报;2011年
6 ;弘扬庄子文化国际高层论坛举行[N];光明日报;2006年
7 吴淑玲;极端化:《庄子》谲诡怪异风格之成因[N];光明日报;2007年
8 董延喜;民权的庄子 商丘的庄子 世界的庄子[N];商丘日报;2006年
9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陈鼓应;《庄子》注译与我的体会[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洪雅琳;徐复观的《庄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5 史国良;《庄子》内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万勇华;庄子的理想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贾学鸿;《庄子》结构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剑虹;自然与自由:庄子身体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民;论庄子的悲情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龚平安;庄子“无为”思想的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苗;庄子的“反知”与“真知”[D];西南大学;2011年
4 雷江梅;庄子政治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靳瑞霞;试论庄子“道”之思想体系[D];郑州大学;2004年
6 庄鹏;浅论庄子之梦[D];云南大学;2011年
7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林;《庄子》方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罗媛;庄子社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艳;庄子之“乐”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庄子》生死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