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茶山学视角下的孔子天命思想
发布时间:2021-10-08 18:36
孔子的天命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孔子对“天”的认识、“天命”的实质、“知天命”的途径、“天命”对人的意义等。本论文主要借助茶山·丁若镛(以下简称茶山)的视角重新对孔子的天命思想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子对“天”和“天命”的理解;重构孔子以“天命”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体系;探索孔子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终极关怀。为完成此研究目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追溯孔子的天命思想产生的源头。其次,分析孔子的天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以探寻孔子天命思想中包含的范畴和概念,并从天命思想的演变规律中探索孔子的天命思想应具有的含义。得出结论:孔子的天命思想有两大渊源,第一个渊源是殷人信仰的对象“帝(上帝)”;第二个渊源是周公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礼制文化。第二部分,首先对孔子的“天”和“天命”界定范围。其次,探析朱熹对孔子的“天”和“天命”的解释。最后,通过茶山对朱熹的批判过程,确立茶山看孔子天命思想的视角,并在所界定的范围内重新对孔子的“天”和“天命”做出诠释。得出结论:根据茶山的视角,孔子所谓的“天”有三个角色,即有位格的造化者;有...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孔子天命思想的渊源及形成背景
2.1 殷人的“帝”
2.2 周公的天命思想
2.2.1 命不于常
2.2.2 君王之德
2.2.3 代天保民
2.3 春秋末期的时代课题
第三章 朱熹对孔子“天命”的解释与茶山的批判
3.1 孔子的天命观
3.1.1 对“天”的界定
3.1.2 对“天命”的界定
3.2 朱熹对孔子“天命”的解释
3.2.1 天即理
3.2.2 天道之流行
3.3 茶山对朱熹的批判
3.3.1 天谓上帝
3.3.2 “天命”的重释
第四章 茶山视角下孔子天命思想的含义
4.1 好德耻恶的人性之命
4.1.1 性嗜好
4.1.2 形躯嗜好与灵智嗜好
4.1.3 人性之命对孔子天命思想的意义
4.2 使人向善违恶的上天之命
4.2.1 上天之命的实质
4.2.2 得知上天之命的途径
4.2.3 上天之命对人的意义
4.3 “复礼归仁”的时代使命
4.3.1 天命与使命
4.3.2 “克己复礼”与“天下归仁”
4.3.3 孔子的使命对历史的意义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殷周之际精神信仰的嬗变[J]. 王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与演变[J]. 王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3]孔子天命意识综论[J]. 常森. 孔子研究. 1999(03)
本文编号:3424732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孔子天命思想的渊源及形成背景
2.1 殷人的“帝”
2.2 周公的天命思想
2.2.1 命不于常
2.2.2 君王之德
2.2.3 代天保民
2.3 春秋末期的时代课题
第三章 朱熹对孔子“天命”的解释与茶山的批判
3.1 孔子的天命观
3.1.1 对“天”的界定
3.1.2 对“天命”的界定
3.2 朱熹对孔子“天命”的解释
3.2.1 天即理
3.2.2 天道之流行
3.3 茶山对朱熹的批判
3.3.1 天谓上帝
3.3.2 “天命”的重释
第四章 茶山视角下孔子天命思想的含义
4.1 好德耻恶的人性之命
4.1.1 性嗜好
4.1.2 形躯嗜好与灵智嗜好
4.1.3 人性之命对孔子天命思想的意义
4.2 使人向善违恶的上天之命
4.2.1 上天之命的实质
4.2.2 得知上天之命的途径
4.2.3 上天之命对人的意义
4.3 “复礼归仁”的时代使命
4.3.1 天命与使命
4.3.2 “克己复礼”与“天下归仁”
4.3.3 孔子的使命对历史的意义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殷周之际精神信仰的嬗变[J]. 王燚.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与演变[J]. 王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3]孔子天命意识综论[J]. 常森. 孔子研究. 1999(03)
本文编号:3424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2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