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知”论探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17:35
知识论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史,会发现有大量关于知识本身的相关理论论述。然而,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与西方的知识论在所关注的问题、知识的功能及表达方式上都是存在差异的。张岱年先生主张,中国古代关于知识本身的相关理论论述并不应该同西方一样定义为知识论,而应为“知论”。由于中国古代的知识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人生,是在知中论人、论性。为此,本文以张载的“知”论探究为题,试图探究张载关于知识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本文通过梳理“知”论思想的历史渊源,分别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着手,了解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关于“知”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探究“知”论思想在宋代儒者理论构建中的生发轨迹,重点梳理张载“知”论的思想来龙去脉。同时,结合对张载所处时代的关注,力求通过社会背景和学术文化背景统观张载“知”论产生的轨迹。总体而言,“知”之最基本问题就是“知”的来源与性质问题。张载提出的“知”是以其宇宙观为基础的,认为“知”是在气化过程中生发的,“气”既为“知”提供了认识的主体——人,也提供了所知的对象——物。由此,人通过与物的...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张载“知”论思想的形成
一、“知”的溯源
(一)词源之“知”
(二)先秦的“知”
(三)宋儒的“知”
二、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学术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张载的个人经历及学术背景
第三章 张载的“知”论思想的内涵
一、“知”的来源与性质
(一)“气化”之道
(二)“合性与知觉”
二、张载“知”的含义
(一)“见闻之知”
(二)“德性之知”
第四章 张载“知”论思想的影响及价值
一、张载“知”的影响
(一)对宋明儒学的影响
(二)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
二、张载“知”论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知识与道德
(二)科技与哲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性之知:认识论视野下的张载生态哲学[J]. 王汐朋. 北方论丛. 2017(05)
[2]康德先验哲学的深刻内涵和意义[J]. 杨寿堪. 学术研究. 2017(07)
[3]人的本体发生与智慧发展:从方法到智慧,从智慧到自由[J]. 成中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从“闻见之知”到“德性所知”——张载哲学思想中的“超越意识”[J]. 代洪宝,吕志敏. 新西部(理论版). 2015(02)
[5]体、本体与体道[J]. 贡华南. 社会科学. 2014(07)
[6]张载“知论”探析[J]. 赵小刚. 学理论. 2013(18)
[7]由境界形上视阈出发:张载、康德、海德格尔比较[J]. 宁新昌. 孔子研究. 2012(01)
[8]论心性论视域中张载的三种知之辨[J]. 王海成. 东方论坛. 2011(05)
[9]“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之区别及其意义——张载《大心篇》解读兼论其知识论[J]. 王黔首.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10]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J].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德性之知[D]. 陈四光.江西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张载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秦戈.江苏师范大学 2018
[2]张载“德性所知”辨析[D]. 张玉.南京大学 2017
[3]张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孙光耀.西藏民族大学 2016
[4]张载“知”论研究[D]. 张靖杰.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D]. 刘佳.安徽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72143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张载“知”论思想的形成
一、“知”的溯源
(一)词源之“知”
(二)先秦的“知”
(三)宋儒的“知”
二、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学术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张载的个人经历及学术背景
第三章 张载的“知”论思想的内涵
一、“知”的来源与性质
(一)“气化”之道
(二)“合性与知觉”
二、张载“知”的含义
(一)“见闻之知”
(二)“德性之知”
第四章 张载“知”论思想的影响及价值
一、张载“知”的影响
(一)对宋明儒学的影响
(二)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
二、张载“知”论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知识与道德
(二)科技与哲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性之知:认识论视野下的张载生态哲学[J]. 王汐朋. 北方论丛. 2017(05)
[2]康德先验哲学的深刻内涵和意义[J]. 杨寿堪. 学术研究. 2017(07)
[3]人的本体发生与智慧发展:从方法到智慧,从智慧到自由[J]. 成中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从“闻见之知”到“德性所知”——张载哲学思想中的“超越意识”[J]. 代洪宝,吕志敏. 新西部(理论版). 2015(02)
[5]体、本体与体道[J]. 贡华南. 社会科学. 2014(07)
[6]张载“知论”探析[J]. 赵小刚. 学理论. 2013(18)
[7]由境界形上视阈出发:张载、康德、海德格尔比较[J]. 宁新昌. 孔子研究. 2012(01)
[8]论心性论视域中张载的三种知之辨[J]. 王海成. 东方论坛. 2011(05)
[9]“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之区别及其意义——张载《大心篇》解读兼论其知识论[J]. 王黔首.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10]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J].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德性之知[D]. 陈四光.江西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张载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秦戈.江苏师范大学 2018
[2]张载“德性所知”辨析[D]. 张玉.南京大学 2017
[3]张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孙光耀.西藏民族大学 2016
[4]张载“知”论研究[D]. 张靖杰.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D]. 刘佳.安徽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72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7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