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学蔀通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18:17
在明代理学发展过程中,学者程敏政意欲调合朱、陆两家之说,编纂《道一编》一书,提出朱、陆“早异晚同”的观点,以此来厘清朱熹学思历程,揭示朱学价值。后为王阳明所借鉴,著成《朱子晚年定论》一书,在该书中,阳明试图通过论证朱、陆学说“早异晚同”,扩大自己心学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建是明中后期的一位程朱理学家。明代中后期正是心学兴起,而理学发展日渐衰微的时期,陈建究心十年著成《学蔀通辨》一书,主要就是针对当时程、王两人倡导的且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朱陆早异晚同之说进行辨驳,并对佛禅之学与陆王心学对儒学的祸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捍卫朱学正统的地位。陈建的《学蔀通辨》一书著成后,并未刊行于世。至清初,学术界掀起理学复兴的大潮,该书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并被程朱理学家广为推崇。近现代关于陈建《学蔀通辨》一书的研究资料并不多,主要研究集中在陈建对朱陆之辨、儒释之辨的阐释等问题上,而对陈建本身理学思想不甚关注。笔者主要以《学蔀通辨》一书作为研究对象,对书中展示出陈建的理学思想进行了梳理,提出陈建的思想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对朱子学思想的继承,而对朱子学一些重要的概念与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陈建生平、著述与《学蔀通辨》成书情况
二、学术背景及研究现状
第1章 对心学、禅学的批判
1.1 对佛禅的批判
1.1.1 养神一路,异端真髓
1.1.2 弥近理,陷溺高明
1.1.3 佛禅猾夏乱华之祸
1.2 对陆王心学的批判
1.2.1 象山阳儒阴释之实
1.2.2 对阳明学说的批判
第2章 对朱子学的阐扬
2.1 对朱子学发展路径的阐明
2.1.1 涉禅说心
2.1.2 疑信相半
2.1.3 水炭不容
2.2 对朱子学的阐释与发展
2.2.1 天人理气之别
2.2.2 人心道心之辨
2.2.3 敬义交修,知行并进
第3章 学术贡献与理论缺陷
3.1 学术贡献
3.1.1 捍卫朱学正学地位
3.1.2 扫除朱学三蔀之害
3.1.3 高扬朱学精髓真意
3.2 理论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思想家史学家陈建研究述评[J]. 孙美霞.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
[2]唐君毅先生论儒佛之辨[J]. 唐端正. 宜宾学院学报. 2004(06)
[3]儒学发展史中的佛学化倾向[J]. 庄海生. 许昌学院学报. 2004(04)
[4]简论佛教本体论的中国化[J]. 宋志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1)
[5]程敏政、程曈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J]. 解光宇. 中国哲学史. 2003(01)
[6]试论朱熹与陆九渊心性论的区别[J]. 李延仓. 中华文化论坛. 2001(03)
[7]陈建及其《学蔀通辨》[J]. 毛庆耆. 岭南文史. 2001(01)
[8]试论朱熹的援佛入儒[J]. 肖居孝,彭绪铭.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05)
[9]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J]. 张立文. 中国哲学史. 2000(02)
[10]程敏政的朱、陆“早同晚异”论及其历史意义[J]. 陈寒鸣. 哲学研究. 1999(07)
本文编号:3472174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陈建生平、著述与《学蔀通辨》成书情况
二、学术背景及研究现状
第1章 对心学、禅学的批判
1.1 对佛禅的批判
1.1.1 养神一路,异端真髓
1.1.2 弥近理,陷溺高明
1.1.3 佛禅猾夏乱华之祸
1.2 对陆王心学的批判
1.2.1 象山阳儒阴释之实
1.2.2 对阳明学说的批判
第2章 对朱子学的阐扬
2.1 对朱子学发展路径的阐明
2.1.1 涉禅说心
2.1.2 疑信相半
2.1.3 水炭不容
2.2 对朱子学的阐释与发展
2.2.1 天人理气之别
2.2.2 人心道心之辨
2.2.3 敬义交修,知行并进
第3章 学术贡献与理论缺陷
3.1 学术贡献
3.1.1 捍卫朱学正学地位
3.1.2 扫除朱学三蔀之害
3.1.3 高扬朱学精髓真意
3.2 理论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思想家史学家陈建研究述评[J]. 孙美霞.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
[2]唐君毅先生论儒佛之辨[J]. 唐端正. 宜宾学院学报. 2004(06)
[3]儒学发展史中的佛学化倾向[J]. 庄海生. 许昌学院学报. 2004(04)
[4]简论佛教本体论的中国化[J]. 宋志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1)
[5]程敏政、程曈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J]. 解光宇. 中国哲学史. 2003(01)
[6]试论朱熹与陆九渊心性论的区别[J]. 李延仓. 中华文化论坛. 2001(03)
[7]陈建及其《学蔀通辨》[J]. 毛庆耆. 岭南文史. 2001(01)
[8]试论朱熹的援佛入儒[J]. 肖居孝,彭绪铭.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05)
[9]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J]. 张立文. 中国哲学史. 2000(02)
[10]程敏政的朱、陆“早同晚异”论及其历史意义[J]. 陈寒鸣. 哲学研究. 1999(07)
本文编号:3472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7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