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05:30
金岳霖、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地位举足轻重。他们在抗战时期相互交流、探讨,在哲学思想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无极而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重要概念之一,在金岳霖、冯友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多维度透视,试图从理智分析的角度出发,论述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并比较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在现实层面上,探讨他们二人思想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首先,概述“无极而太极”概念的思想发展和时代背景。其次,通过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的阐述对他们思想的差异性作出剖析。最后,对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现代化转型合理性与可行性作出反思和总结。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背景来源
第一节 无极、太极、无极而太极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演变
一、无极
二、太极
三、无极而太极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及罗素哲学的传入
一、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
二、罗素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建构
第一节 金岳霖“无极而太极”思想建构
一、无极:宇宙之始
二、无极“而”太极:理势、体用、性情
三、太极:至如、至真、至善、至美
第二节 冯友兰“无极而太极”建构
一、太极:理之大全
二、无极:气之质
三、无极而太极:大化流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比较分析
第一节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逻辑构造方式的比较
第二节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方法论的比较
第三节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落脚点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建构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与维也纳学派
一、维也纳学派视域下的形上学及新理学
二、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的现代化需求
第二节 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的“求通”发展
一、金岳霖、冯友兰谈“通”
二、世界哲学及“求通”概念的提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岳霖与冯友兰性情思想的比较研究[J]. 赵庆灿.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06)
[2]对胡适、冯友兰、金岳霖逻辑方法的比较分析[J]. 周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01)
[3]通之道(引论)——一种新的形上学之思[J]. 吴根友. 哲学分析. 2013(01)
[4]金岳霖与冯友兰的时空逻辑比较研究[J]. 张晓翔. 毕节学院学报. 2012(10)
[5]“气”与“能”:《新理学》与《论道》之比较研究[J]. 贺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逻辑·境界·知识——试论冯友兰与金岳霖哲学思想的异同[J]. 杨生照. 齐鲁学刊. 2011(03)
[7]论转识成智——冯友兰、金岳霖、冯契之“知识与智慧”思想解读[J]. 韩伟. 传承. 2011(11)
[8]金岳霖与冯友兰人性论思想的比较研究[J]. 赵庆灿. 河南社会科学. 2010(06)
[9]论中国现代哲学家的形上学情结[J]. 柴文华. 哲学研究. 2010(05)
[10]“重新讲”与“接着讲”的哲学——逻辑分析法与《论道》、《新理学》[J]. 曾昭式. 学术研究. 2009(04)
本文编号:3500296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背景来源
第一节 无极、太极、无极而太极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演变
一、无极
二、太极
三、无极而太极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及罗素哲学的传入
一、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
二、罗素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建构
第一节 金岳霖“无极而太极”思想建构
一、无极:宇宙之始
二、无极“而”太极:理势、体用、性情
三、太极:至如、至真、至善、至美
第二节 冯友兰“无极而太极”建构
一、太极:理之大全
二、无极:气之质
三、无极而太极:大化流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比较分析
第一节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逻辑构造方式的比较
第二节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方法论的比较
第三节 金岳霖、冯友兰“无极而太极”思想落脚点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建构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与维也纳学派
一、维也纳学派视域下的形上学及新理学
二、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的现代化需求
第二节 金岳霖、冯友兰形上学思想的“求通”发展
一、金岳霖、冯友兰谈“通”
二、世界哲学及“求通”概念的提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岳霖与冯友兰性情思想的比较研究[J]. 赵庆灿.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06)
[2]对胡适、冯友兰、金岳霖逻辑方法的比较分析[J]. 周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01)
[3]通之道(引论)——一种新的形上学之思[J]. 吴根友. 哲学分析. 2013(01)
[4]金岳霖与冯友兰的时空逻辑比较研究[J]. 张晓翔. 毕节学院学报. 2012(10)
[5]“气”与“能”:《新理学》与《论道》之比较研究[J]. 贺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逻辑·境界·知识——试论冯友兰与金岳霖哲学思想的异同[J]. 杨生照. 齐鲁学刊. 2011(03)
[7]论转识成智——冯友兰、金岳霖、冯契之“知识与智慧”思想解读[J]. 韩伟. 传承. 2011(11)
[8]金岳霖与冯友兰人性论思想的比较研究[J]. 赵庆灿. 河南社会科学. 2010(06)
[9]论中国现代哲学家的形上学情结[J]. 柴文华. 哲学研究. 2010(05)
[10]“重新讲”与“接着讲”的哲学——逻辑分析法与《论道》、《新理学》[J]. 曾昭式. 学术研究. 2009(04)
本文编号:3500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0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