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弼玄学哲学“崇本举末”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1-12-11 18:51
  魏晋时期,两汉经学逐渐没落。《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起而代之,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有无”、“本末”、“体用”、“自然名教”等范畴由此进入人们的讨论,并且成为当时哲学界的核心概念。作为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正是通过分析上述范畴,并对“本末”关系进行深入阐释来构建其哲学体系的。王弼并非探讨“本末”问题的第一人,但他联系“无有”、“母子”、“一多”、“体用”和“静动”等范畴,深刻论述“本末”范畴的涵义,这在哲学史上实属首创。王弼认为:“本”与“末”、“无”与“有”、“母”与“子”、“一”与“多”、“体”与“用”、“静”与“动”,每对范畴均分处两个层面,但同时又不离不弃。他的本体论哲学致力于探讨这种复杂关系。从“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贵无”出发,继而进到“举末”、“统末”的境界。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因此达到了当时哲学理论的最高峰。具体言之,王弼是通过辨析“崇本息末”、“崇本举末”和“举本统末”这三个命题的关系,展开他的“本末”观的。他认为“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内涵并无根本矛盾。“崇本举末”亦否定有为、造作的“末”,但它一定要在“大本”主持下,确立符合于...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本末"范畴初探
    (一) "本"为"无","末"为"有"
    (二) "本"为"母","末"为"了"
    (三) "本"为"一","末"为"多"或"众"
    (四) "体用"观与"本末"
    (五) 小结
二、"本末"关系深辨
    (一)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
    (二) 崇本举末与举本统末
三、"崇本举末"哲学本体论与方法论
    (一) "崇本举末"哲学本体论
        1、本体论哲学的建构
        2、从何晏、王弼比较看"崇本举末"
    (二) "崇本举末"哲学方法论
        1、哲学方法的提出
        2、解读《老子》和《周易》
四、"崇本举末"论与"自然"和"名教"
    (一) 名教出于自然(化解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二) 圣人有情论
五、"崇本举末"论与政治方略
六、儒道合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J]. 冯达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6)
[2]论王弼玄学体系的建构方法[J]. 高晨阳.  中国哲学史. 1998(03)
[3]王弼的《老子》解释方法论[J]. 周光庆.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3)
[4]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J]. 高晨阳.  哲学研究. 1994(08)
[5]正始玄学人生哲学思想[J]. 沈顺福.  齐鲁学刊. 1994(01)
[6]何晏、王弼方法论思想辨析[J]. 余敦康.  哲学研究. 1986(12)
[7]魏晋玄学的“有”“无”范畴新探[J]. 陈来.  哲学研究. 1986(09)
[8]试论王弼哲学思想的特点[J]. 那薇.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3)



本文编号:3535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35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b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