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基于系统范式的社会发展判据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13:55
  当今世界,一方面,新的科技、信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全球性的资源、能源、环境、安全危机问题等等给各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的有序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社会发展问题日趋复杂化。对于社会发展的评价和判断有着众说纷纭的标准,然而对于社会这一复杂巨系统来说似乎任何单一或线性化的标准都过于简单或武断。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尺度和依据只是一种有限的价值设定,不能全面反映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如果用一个尺度、一种标准来衡量、评价社会发展,就会顾此失彼,从而误导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导致社会发展的的畸形与片面发展。同时,如果只是把社会发展判据的各单一标准进行综合概括而不是系统性的分析,也还只是线性思维模式下的多标准发展问题,无法对于社会发展判据做出科学性、系统性的阐释。系统思维范式作为一种强调复杂性、综合性与涌现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系统发展这一复杂性问题的分析是极其必要的。从系统思维角度合理把握社会发展的评判依据与标准,对社会发展做出科学性、系统性的判定,有利于我们总结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引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本文在坚持唯物辩证发展观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哲学)理论成果...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系统(思维)范式与社会系统分析
    2.1 范式概念
    2.2 系统(思维)范式
        2.2.1 系统
        2.2.2 系统(思维)范式
    2.3 系统(思维)范式下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特点
        2.3.1 把对象作为系统(整体)来认识
        2.3.2 对系统内部精细分析,还要从系统外考查系统
        2.3.3 注重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2.3.4 系统范式对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意义
    2.4 社会系统分析
第三章 社会发展判据的系统性分析
    3.1 社会发展的含义
    3.2 社会发展判据的历史演进
    3.3 社会发展判据的系统性特征
        3.3.1 整体性
        3.3.2 动态性与开放性
        3.3.3 层次性与差异协同性
        3.3.4 目的性
第四章 系统范式下多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判据
    4.1 从社会系统结构转变、层次转换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判据
    4.2 从社会系统整体性存在与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判据
    4.3 从社会系统的特殊性角度(人文因素的增长)分析社会发展判据
        4.3.1 社会自由
        4.3.2 社会公正
        4.3.3 社会创造力
    4.4 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和社会巨系统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判据
        4.4.1 生态文明观
        4.4.2 社会巨系统与天下观
    4.5 从系统的差异协同视角分析社会发展判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再解读[J]. 朱志宏.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9)
[2]论社会进步及其评价尺度[J]. 邢立军,章文雯.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3]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及其复杂性[J]. 高建明,杨和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4]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的创新[J]. 向德平,田北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5]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多维评价尺度[J]. 马凤强.  实事求是. 2005(02)
[6]钱学森复杂性研究述评[J]. 苗东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刍议[J]. 路日亮.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J]. 赵汀阳.  世界哲学. 2004(06)
[9]论社会主义与自由[J]. 高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1)
[10]“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 赵汀阳.  世界哲学. 2003(05)

硕士论文
[1]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D]. 许珍琼.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4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04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