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法公私观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3 18:52
公私观是伦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公私观念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结构的整合。起初的公私观念并没有道德层面的涵义,只是简单反映了公私之间的差异性。而当公私关系紧张对立并发生冲突的时候,便会引起人们对公私关系以及善恶问题的重视与思考。因此,用善恶来进一步定位公私概念,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不仅是为了维护集权统治,更是历史的必然。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对公私观的论述颇多。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先秦儒法二家在公私观的倡导上存在着不同。尽管他们都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且一致主张崇公抑私,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表现在伦理思想领域,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法治思想领域。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本文将从儒法公私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以及公、私涵义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比较儒法公私观的不同之处。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该领域研究的相关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第二章 “公”与“私”的界定及儒法公私观的内涵与主旨
2.1 如何界定“公”与“私”
2.1.1 “公”的解读
2.1.2 “公”与“私”相对
2.2 儒法公私观的内涵与主旨
2.2.1 儒家以民为本,重公义轻私利
2.2.2 法家注重德法结合,主张“立公废私”
第三章 儒法公私观的形成与发展
3.1 儒法公私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3.2 儒法公私观的理论来源
3.3 儒法公私观的演变
3.4 与其他时期的公私观比较
3.5 中西公私观对比
第四章 儒法公私观的区别与交锋
4.1 儒法公私观侧重点的异同
4.1.1 儒法二家都倡导“公”
4.1.2 “公”与“私”是否绝对对立
4.2 儒法的价值取向有别
4.2.1 儒家公私观的价值取向
4.2.2 法家公私观的价值取向
4.3 儒法的理论贡献不同
4.4 后世儒家的观点与评价
第五章 儒法公私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5.1 儒法公私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1.1 儒法公私观的合理性
5.1.2 儒法公私观的局限性
5.2 儒法公私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5.3 如何建立和谐的公私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80956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该领域研究的相关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第二章 “公”与“私”的界定及儒法公私观的内涵与主旨
2.1 如何界定“公”与“私”
2.1.1 “公”的解读
2.1.2 “公”与“私”相对
2.2 儒法公私观的内涵与主旨
2.2.1 儒家以民为本,重公义轻私利
2.2.2 法家注重德法结合,主张“立公废私”
第三章 儒法公私观的形成与发展
3.1 儒法公私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3.2 儒法公私观的理论来源
3.3 儒法公私观的演变
3.4 与其他时期的公私观比较
3.5 中西公私观对比
第四章 儒法公私观的区别与交锋
4.1 儒法公私观侧重点的异同
4.1.1 儒法二家都倡导“公”
4.1.2 “公”与“私”是否绝对对立
4.2 儒法的价值取向有别
4.2.1 儒家公私观的价值取向
4.2.2 法家公私观的价值取向
4.3 儒法的理论贡献不同
4.4 后世儒家的观点与评价
第五章 儒法公私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5.1 儒法公私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1.1 儒法公私观的合理性
5.1.2 儒法公私观的局限性
5.2 儒法公私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5.3 如何建立和谐的公私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80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8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