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20:09
本文关键词:《淮南子》人性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淮南子》是秦汉新道家的一部代表作,兼有儒道思想。总体上仍然是继承发展道家学说,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儒家的部分思想,相对于先秦道家思想增加了更多的现实性。但《淮南子》并不以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为追求目标,其理想的人格是“性合于道”的真人,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脱。 关于对人性思想的认识,先秦的儒家与道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正是由于这些相似性,《淮南子》才能对先秦儒道的人性思想加以吸收创新。尽管承认了先秦儒道对人性认识的相似性,但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道家讲人性自然,重视人性的自然属性,儒家讲道德教化,强调社会属性,并且目的都各自不同,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使得《淮南子》的人性思想兼有儒道特点,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本文对《淮南子》人性思想的研究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人性思想探源、主要内容以及修养方法。《淮南子》的人性论是对先秦儒道两家人性论的吸收总结,要了解其思想渊源就要从先秦儒家人性思想和先秦道家的人性思想入手。 《淮南子》人性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淮南子》认为“道”是宇宙本原,“道”化生万物包括人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道性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道是自然的,故人性也是自然的。第二是人性虚静,《淮南子》将“道”落实于人,人性以静为根本特征,以虚释静,故“人性虚静”。第三,人性善,《淮南子》从人性虚静演绎出人性善,“所谓善者,静而无为也”。其所说的“善”继续了道家的人性思想,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顺道循性、静而无为的过程及其自然而然的结果。第四,就讲心性关系来说,人心能够显现人性,《淮南子》的人性思想的起源是“道”,其人性从“道”而起,然后落于心,《淮南子》认为人心才是人性的载体,即只有人心才能显现人性。第五,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人性本该自然无为、清净寡欲,质朴的人性没有善恶之分,都是平等的。但人性平等并没有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所以《淮南子》以才能、道德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把人分为三等,然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方法。 《淮南子》人性的修养方法:要返回到本初的人性就需要“反性”,要“反性”就要节欲。针对人有三等提出自我修养以及接受教化的方法,自我修养和接受教化的作用是使人能够去除遮蔽本性的物欲,以致发现和回归本性。通过一定的修养方法后,就可达到理想境界。 总的来说《淮南子》人性思想是吸收了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部分内容,然后又保留了老庄的自然人性论特点,以“道”为根本,然后确立了“人性虚静”的人性本质,但由于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性欲相害”的人性异化,进而提出“节欲”、“反性”和“自我修养”、“圣人教化”等修养方法来完善其人性思想理论。
【关键词】:《淮南子》 道 人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3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探源11-20
- 一、先秦儒家的人性论11-16
- 1、孔子的人性思想12-13
- 2、孟子的人性思想13-14
- 3、荀子的人性思想14-16
- 二、先秦道家的人性论16-20
- 1、老子的人性思想16-17
- 2、庄子的人性思想17-20
- 第二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20-35
- 一、《淮南子》的本体论20-24
- 二、人性虚静24-26
- 三、人性善26-29
- 四、人性与人心29-32
- 五、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32-35
- 第三章 《淮南子》的人性修养35-47
- 一、“返性”与节欲35-40
- 1、“反性”35-38
- 2、节欲38-40
- 二、自我修养与圣人教化40-43
- 1、自我修养40-41
- 2、圣人教化41-43
- 三、《淮南子》的理想人格43-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抗生;;《淮南子》论“道”[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钱善刚;《淮南子》生命哲学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王德裕;《淮南子》哲学思想述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4 刘爱敏;;《淮南子》儒道融合的人性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4期
5 袁春华;《淮南子》认识论思想初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金春峰;;从《淮南子》看中国哲学思想及其特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董平;;《淮南子》形而上学探研[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8 丁原明;;简论《淮南子》的人学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9 丁原明;《淮南子》道论新探[J];齐鲁学刊;1994年06期
10 许匡一;《淮南子》思想内容述评[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淮南子》人性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