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24 02:55
熊十力哲学作为“本体论”,以“求真见体”为鹄的。体即其所谓真实的存在,而这主要是指人自身的存在。熊氏对于真实本体的寻求,受制约于近现代中国社会背景,是对于时代问题的反思。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表现为普遍价值信仰的重建以及对于个体自由与价值的确立。通过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尤其科学)上升为普遍性之道。而此后不久,围绕科学能否作为存在的普遍性根据,展开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在此论战中,透过科玄两派的表面分歧,我们看到双方对于存在的普遍性根基的企求。在此企求下,贯穿着对于人自身存在的主观与客观、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紧张。科学论战中的如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制约着熊氏对于真实本体的探究。 总体上看,熊氏从《心书》,经过早期“唯识学”阶段,到《尊闻录》与《新唯识论》(文言本),有一个从关注个体性自我到倾向普遍性实体的发展变化。在其成熟的哲学思考,即《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中,通过“破相显性”、“即用显体”和“作用见性”三个环节的展开,熊氏体现出对于普遍性实体的皈依。而在“新唯识论”之后的思考中,熊氏通过《原儒》肯定外物与现象世界、《体用论》肯定个体性事物相互联系构成的世界整体、《明心篇》进...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熊十力哲学的总体脉络(上)
1.1 《心书》中的哲思起点
1.2 早期“唯识学”经历
1.3 从《尊闻录》到《新唯识论(文言本)》
第二章 熊十力哲学的总体脉络(下)
2.1 “新唯识论”的线索
2.2 后“新唯识论”思考的旨向
第三章 “唯识”、“转变”与“反求”的意蕴
3.1 “唯识”的旨趣
3.2 “转变”的意蕴
3.3 “反求”之旨
第四章 本体究竟是什么?--本体的多重意蕴
4.1 本体即本心:是寂与觉、寂与仁的统一
4.2 性智与量智、本心与习心
4.3 自性、自体
4.4 变与不变
第五章 熊氏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取向
5.1 主观之维与客观之维的彼消此长
5.2 个体性维度与普遍性维度之间的张驰
5.3 熊氏本体论普遍主义取向的简单分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36856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熊十力哲学的总体脉络(上)
1.1 《心书》中的哲思起点
1.2 早期“唯识学”经历
1.3 从《尊闻录》到《新唯识论(文言本)》
第二章 熊十力哲学的总体脉络(下)
2.1 “新唯识论”的线索
2.2 后“新唯识论”思考的旨向
第三章 “唯识”、“转变”与“反求”的意蕴
3.1 “唯识”的旨趣
3.2 “转变”的意蕴
3.3 “反求”之旨
第四章 本体究竟是什么?--本体的多重意蕴
4.1 本体即本心:是寂与觉、寂与仁的统一
4.2 性智与量智、本心与习心
4.3 自性、自体
4.4 变与不变
第五章 熊氏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取向
5.1 主观之维与客观之维的彼消此长
5.2 个体性维度与普遍性维度之间的张驰
5.3 熊氏本体论普遍主义取向的简单分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36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36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