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之辨:晚明佛教对良知学的诠释与融通
发布时间:2024-12-15 20:53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但在儒学内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晚明佛教。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觉浪道盛等僧人对阳明良知说进行了考察与反思,并通过对阳明思想的诠释与融通而使儒佛会通得以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会通是在对阳明“良知”思想的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晚明佛教的复兴,因此具有双向的诠释与观照的作用,既可以深化阳明良知学说的思想内涵,也可以拓展晚明佛教复兴的义理进路。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晚明佛教从三个方面对良知进行了阐发,一是良知之“性德灵明”,其作为灵明之主体,乃是先天道德法则的源泉;二是良知之“无是无非”,其作为绝待性的本体,超越一切相待性的是非;三是良知之“一切现成”,其为众生所先天具足,并能于当下随处显现。因此,晚明佛教并没有否定良知之存在本体的地位,只是他们更强调本体为空性之存在。从寂照论角度来看,晚明佛教对良知之“虚灵明觉”、“知善知恶”、“无知无不知”皆予以肯认,并有进一步的阐发:“虚灵明觉”强调良知乃是一种道德直觉,“知善知恶”强调良知为先天的道德法则,“无知无不知”强调良知的客观普遍性。但晚明佛教亦指出,阳明之良知涉及情妄而为...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本体论上的“良知”
第一节 良知之“性德灵明”
一、良知即心之本体
二、良知即灵明之体
第二节 良知之“无是无非”
一、无善无恶与真俗双泯
二、至善与本自清净
第三节 良知之“一切现成”
一、良知之先天具足
二、良知之当下现成
第二章 寂照论上的“良知”
第一节 良知之“虚灵明觉”
一、寂然不动之心体
二、感而遂通之发用
三、镜照无滞之特性
第二节 良知之“知善知恶”
一、良知之“安与不安”
二、良知之“知是知非”
三、不虑不学即良知
第三节 良知之“无知无不知”
一、良知之“无知”
二、良知之“无不知”
第三章 工夫论上的“良知”
第一节 戒慎恐惧与一念起观
一、剥离私意
二、戒惧慎独
三、现前一念
第二节 良知精明与转识成智
一、对正心的讨论
二、对致知的讨论
三、对格物的讨论
第三节 良知流行与生死自在
一、“尽性至命之学”与“夺越生死只一知字”
二、了生死的工夫:立定命根与悟明本心
三、了生死的境界:任超生死与本无生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4016449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本体论上的“良知”
第一节 良知之“性德灵明”
一、良知即心之本体
二、良知即灵明之体
第二节 良知之“无是无非”
一、无善无恶与真俗双泯
二、至善与本自清净
第三节 良知之“一切现成”
一、良知之先天具足
二、良知之当下现成
第二章 寂照论上的“良知”
第一节 良知之“虚灵明觉”
一、寂然不动之心体
二、感而遂通之发用
三、镜照无滞之特性
第二节 良知之“知善知恶”
一、良知之“安与不安”
二、良知之“知是知非”
三、不虑不学即良知
第三节 良知之“无知无不知”
一、良知之“无知”
二、良知之“无不知”
第三章 工夫论上的“良知”
第一节 戒慎恐惧与一念起观
一、剥离私意
二、戒惧慎独
三、现前一念
第二节 良知精明与转识成智
一、对正心的讨论
二、对致知的讨论
三、对格物的讨论
第三节 良知流行与生死自在
一、“尽性至命之学”与“夺越生死只一知字”
二、了生死的工夫:立定命根与悟明本心
三、了生死的境界:任超生死与本无生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4016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1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