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试图全面阐释张岱年在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张岱年的哲学观以及他建立的综合哲学体系。第二部分展示了张岱年对中国哲学中唯物论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第三部分分析了张岱年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包括阶级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方法。第四部分描述了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包括对史料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以及他研究中的主要特点。第五部分分析了张岱年建国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与建国前的联系、新的拓展、贡献和局限性。
【关键词】: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 唯物论 史料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3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0
- 三、理论渊源10-13
-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哲学基础13-19
- 第一节 从哲学观到中国哲学观13-15
- 一、哲学观13-14
- 二、中国哲学观14-15
- 第二节 从哲学史观到中国哲学史观15-17
- 一、哲学史观15-16
- 二、中国哲学史观16-17
- 第三节 唯物、理想、解析--综合创造的哲学观17-19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物论传统研究19-27
- 第一节 唯物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重要地位19-22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发展22-24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的结合24-27
- 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27-36
- 第一节 阶级分析方法27-30
- 一、考察思想学说的阶级意义27-28
- 二、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阶级基础28-29
- 三、正确认识劳动人民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29-30
- 第二节 理论分析方法30-33
- 一、哲学概念范畴的理论分析30-31
- 二、哲学命题的理论分析31-32
- 三、哲学体系的理论分析32-33
- 第三节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3-36
- 第四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36-42
- 第一节 史料学的范围和任务36-37
- 第二节 整理史料的方法37-40
- 一、史料的调查与鉴别37-39
- 二、校勘39
- 三、训诂39
- 四、史事的考证39
- 五、史料的诠次39-40
- 第三节 张岱年史料学的研究特点40-42
- 一、包含的史料内容更加广泛40-41
- 二、对史料学理论的介绍更完善41-42
- 第五章 对张岱年建国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省思42-49
- 第一节 建国前后研究成果的关系42-45
- 一、对建国前研究成果的继承42-44
- 二、对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再发展44-45
- 第二节 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45-47
- 一、提升了唯物主义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45-46
-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6-47
- 第三节 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局限性47-49
- 一、时代的局限性47-48
- 二、对个别派别研究缺失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4期
2 青柏;《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出版[J];船山学刊;2002年02期
3 张小平;张岱年学术思想及其独特价值[J];哲学动态;2003年12期
4 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鄂培;张岱年的学术思想及其人格魅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刘静芳;张岱年论“本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衷尔钜;张岱年:当代中国战斗唯物论哲学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8 史鸿文;;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实证精神[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9 沈星怡;近十年张岱研究综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衷尔钜;;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一部书出版的背后——从《天人五论》的问世论张岱年先生的品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来;;张岱年学术思想评述[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张岱年;林在勇;;哲学思考的自我回顾——张岱年先生访谈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拴平;国学大师——张岱年[N];光明日报;2000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冯国瑞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沈素珍 安徽大学哲学系 钱耕森 南开大学哲学系 周德丰 杜运辉;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3 关捷;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夏榆;张岱年:一代哲人随风而逝[N];南方周末;2004年
5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林可济;探索真与善:张岱年的学术人生[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研究员 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N];北京日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干春松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曹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中江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周桂钿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钱耕森;张岱年:刚毅木讷思天地本原[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吴乃恭;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下)[N];吉林日报;2007年
10 干春松;直道而行的张岱年先生[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江华;张岱年哲学“综合创新”的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风奇;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3 刘欣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昊;论张岱文学作品中的“态”[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宏宇;张岱年天人观及哲学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陈z
本文编号:415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1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