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出版
本文关键词: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丁耘
摘要:
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的历史流变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的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的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本体问题的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的体系。在中国思想遭遇海德格尔并藉之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及整个西方古典思想之后,从中国思想由以兴起的整全原初经验重新审视、权衡哲学开端的机缘已经成熟。
关键词:
中国思想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 牟宗三 海德格尔
作者丁耘,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2)西方哲学汉译的困惑与超越回应孙周兴教授的批评
王路
摘要:
being一词是名词,由动词演变而来。在其动词用法中,最主要的乃是系词。因此,being一词字面上就有系词含义。中文“是”乃是系词,而“存在”不是系词,因此应该用“是”来翻译being及相关概念,这样做符合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在关于being的哲学讨论中,始终有一个翻译和解释的问题。翻译being这个词与解释它的含义是两回事,其翻译原则体现在:being的中译名应该体现该词的字面意义;该译名应该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贯彻始终,并且能够贯彻始终。只有“是”一词可以满足这两条。就西方哲学汉译本身而言,确实有一个如何使中文明白易懂即符合母语语感的问题。该问题涉及翻译的自身特点,包括一些翻译的技巧。笔者认为我们中国人有足够的能力用汉语来表达和把握有关being的问题,关键在于突破尚有欠缺的知识结构,超越固有的狭隘眼界,从而最终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
关键词:
being 存在 是 系词 翻译
作者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84)。
(3)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
孙秀林 周飞舟
摘要:
地方政府的区域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发掘。地方政府行为受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尤其受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分税制集中财权使地方政府逐渐走向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为主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土地财政;利用省级的年度数据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无论如何评价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发展模式,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分税制都是一个理性化的制度变革,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互动框架,而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张模式是这次改革的意外后果。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分税制 中央与地方关系
作者孙秀林,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上海 200444);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4)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及干预策略以农民工子女为例
高明华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参与观察和现场实验等多元方法,发现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的两种社会心理机制:家庭中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和学校中遭遇的刻板印象威胁;而身体机制则体现为农民工子女的不良健康状况及其被贬低的行为习惯。针对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设计了提升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两种简洁有效的干预策略,即传授智识增长论和建构多元评价体系。这两种干预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改善其学业认同,并降低刻板印象威胁体验。期望干预策略也能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利环境。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 身心机制 自证预言 刻板印象威胁 干预策略
作者高明华,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哈尔滨 150028)。
(5)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陈斌开 林毅夫
摘要:
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化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技术选择指数作为政府对资本密集性部门政策倾斜程度的度量指标,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还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
关键词:
发展战略 重工业 城市化 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871)。
(6)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体系建构中的引致机制
杜莉 张云王凤奎
摘要:
我国碳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风险,走出困境需要借助各种力量,其中具有政策性金融属性的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发展中的“引致效应”至关重要。通过制度设计和供给,准确界定政策性金融边界,推进多元化产品创新,完善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使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市场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溢出、风险过滤和信用增进作用,能够推动碳金融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实现绿色经济。
关键词:
碳金融 开发性金融 低碳经济 引致机制
作者杜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春 130012);张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王凤奎,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沈阳110000)。
(7)价值判断与中国刑法学知识转型
周光权
摘要:
欧陆刑法发展史表明了刑法价值判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刑法学平面式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需要重构为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不法/责任清晰区分的阶层式犯罪论体系。要在刑法价值判断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中国刑法学具体知识的转型,仅承认行为和结果之间的事实条件关系远远不够,谁对结果发生“有错”意义上的客观归责判断至关重要;应深入研究答责性概念,通过价值判断将犯罪论和刑罚论紧密联系起来;对义务犯建构不同于支配犯的解释原理。在运用价值判断方法时,要确定刑法上“规范的价值判断”标准,合理界定刑法价值判断的限度。
关键词:刑法学 新康德主义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知识转型
作者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8)单方允诺的效力根据
徐涤宇 黄美玲
摘要:
现代学者将罗马法各种类型的单方允诺想象为契约,但这些单方允诺的效力事实上并非来自合意,而是宗教形式主义和类型强制的结果。中世纪,教会法依赎罪戒律普遍地承认单方允诺的效力,但其强制力仅在教会法中被执行。自然法学派要求受诺人的“接受”作为允诺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契约范式自此形成,单方允诺被置于契约模式予以重构。普通法传统不关注意思表示的双方性结构,只要有充分的对价,一个允诺也可被强制执行。单方允诺制度应摆脱合意主义的约束,成为一种与合同并列的债之发生模式。在中国未来的民法典编纂中,应系统构建单方允诺制度。
关键词:
单方允诺 契约范式 效力根据 独立债因
作者徐涤宇,湖南大学罗马法系研究中心教授(长沙 410082);黄美玲,湖南大学罗马法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长沙 410082)。
(9)“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谭桂林
摘要:
五四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后,因应新的文化语境和思想生态,中国佛教文学思想与批评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不立文字”的猛烈抨击,为现代佛教徒的思想启蒙和文学功德建树确立充足的理论依据;二是在如何建构新佛教文学方面提出了“力的文学”、“人间文学”和“语体文学”的主张,无论是其思想质素还是表述方式,,都显露出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三是对于佛教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视,对于文学批评责任的积极担当,成为“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佛教界的种种文学批评活动,不仅体现着现代佛教在转型期中对现代文化精神和文化生产方式的适应,而且显示了现代中国佛教徒现代意识的初步自觉。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文学思想 文学批评 现代转型
作者谭桂林,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 210097)。
(10)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
韩东育
摘要:
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调于丰臣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间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观照有所补益。
关键词:
丰臣秀吉 甲午战争 侵华战争 朝鲜 日本
作者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春 130024)。
本期论文英文提要(ABSTRACTS)
本文关键词: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