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摘要】:围绕“意识形态”的范畴展开的讨论从18世纪以来方兴未艾,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兴起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阵阵呼声,齐泽克作为当代著名的拉康派哲学家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工具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新一轮的批判,使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达到一个全新的起点。齐泽克通过类比黑格尔对宗教的分类,图绘了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并将意识形态分为自在(作为观念复合体)、自为(作为物质形式存在)和自在自为(以人的内心体验自发形成)三种形式,而当前的意识形态正是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幽灵式的意识形态,因为它的秘密就隐藏在它的运行方式中:在拉康的语言学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能指是重要的概念,能指与所指并非一一匹配,而没有所指的能指就是主人能指,意识形态正是通过主人能指对漂浮在意识形态空间中的各要素进行缝合,开始意识形态的运作并保持同一性;分裂的主体通过无意识的想象性认同产生了自我,自我通过认同父法(父之名,亦即大他者,社会符号秩序)形成自我理想,成为意识形态的宿主;然而认同的矛盾,符号委任的断裂会造成主体的焦躁不安,这是因为在需求与言语的要求之间产生的欲望使主体质问大他者,面对这一分裂或者说是裂缝,幻象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幻象构建了社会现实,遮蔽了社会对抗,隐藏了大他者的不一致性,于是主体彻底拜倒在意识形态之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意识形态主体。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核心就在于意识形态幻象,其开展意识形态批判的方式也就是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通过认同征兆、坚持驱力的伦理学,并且歇斯底里地采取“实在的”行动。正是在“行动”这一对待意识形态批判的态度上,笔者认为齐泽克思想的走向是回归马克思主义,因为这里的行动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是继承了拉康的“实在界”理论之后倡导的颠覆整个符号秩序的行动,有很浓重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就目前齐泽克的理论而言,笔者通过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胆认为齐泽克的思想和理论的旨归就是响应马克思的召唤,批判资本主义,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幽灵”。
【关键词】:齐泽克 意识形态 幻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前言9-10
- 一、意识形态终结了吗?10-16
- (一) 对意识形态终结困境的回答10-13
- (二) 理论谱系13-16
- 二、商品拜物教: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16-26
- (一) 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6-19
- 1. 自在的意识形态16-17
- 2. 自为的意识形态17-18
- 3. 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18-19
- (二) 精神分析下的商品拜物教19-26
- 1. 形式的分析19-20
- 2. 隐含在商品形式中的无意识20-22
- 3. 征兆和商品拜物教22-26
- 三、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26-47
- (一) 主人能指对意识形态的缝合26-30
- 1. 没有所指的空能指——主人能指27-28
- 2. 意义的回溯与缝合28-30
- (二) 想象性认同与符号性认同30-32
- (三) 构建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幻象32-41
- 1. 幻象是对“Che vuoi?"的回答32-34
- 2. 幻象的结构是被阉割的主体对对象a的欲望34-37
- 3. 幻象的运作机制37-41
- (四) 意识形态的批判:穿越幻象41-47
- 1. 认同征兆,穿越幻象41-43
- 2. 驱力与“实在的”行动43-47
- 四、走向何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47-52
- (一) 对比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47-48
- (二) 齐泽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释48-50
- 1. 用剩余快感重释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48-49
- 2. 用缝合来重释意识形态理论49-50
- 3. 用对抗来重释马克思的阶级社会观50
- (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幽灵50-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宋一;;“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魏萍;霍涌泉;;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与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王溪;;浅析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与现实生活——由列斐伏尔对消费社会的理解所想到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宋清华;;理想主义的重建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毅;;“观看”的取消——以凝视为开端的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周立;;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崔柯;;从两个动力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世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1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8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