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孟子的生命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7-09-07 21:11

  本文关键词:论孟子的生命价值观


  更多相关文章: 孟子 天命 生命观 天人合一 生命价值观


【摘要】:孟子的生命价值观是在孔子人本主义生命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孟子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在孔子“杀身成仁”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强调了人的生命道德价值。孔孟的生命价值观都与周代“易”文化的生命观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开始儒家的生命观就奠定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孟子的生命价值观包含生命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生命价值观的三重维度、生命价值观的实践指向以及生命价值观的意义。孟子生命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由性命一致的前提、性善论的预设、良心论的保障、人禽之辨的区分以及圣凡之辩的旨归构成。性命一致说明了人的生命善性来源于天命,证明了生命善性存在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性命一致原则要求生命主体应统一性与命的关系,兼顾二者的生命需求,不可有所偏废。性善论的预设则为生命善性的现实流行提供了可能性。良心论则是生命善性化为生命德行的有力保障。“人禽之辨”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生命本质。“圣凡之辩”彰显了人所具有的同等生命善性。在为善道路上,生命主体的起点是相同的,结果不同是因为生命主体自知自觉的意志选择不同造成的。孟子生命价值观的三重维度是保全生命的正命之道、存养生命的大丈夫情怀、以及超越生命的“舍生取义”。正命之道强调了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肆意冒险,人的生命应该用来行道、尽道。存养生命则是休养生命的“浩然之气”,成就正气凛然、“舍我其谁”的大丈夫品格。超越生命指的是超越自然生命,成全“舍生取义”的道德生命。孟子生命价值观的实践指向包括行不忍人之心、尽知存养以达天命以及王霸之辩。不忍人之心说明了仁政的来源,先王的不忍人之心则表现了生命的善性以及生命主体的选择向善的能力。知天命是存养生命的结果,只有注重平时的生命养护,生命的善性才能无碍的展现。“王霸之辩”说明在具体的生命实践领域,生命善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生命自由意志的选择作用。孟子的生命价值观包含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以及超越生死的坦然和豁达,明确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孟子从尽心知性而知天的原则出发,强调了人的义务和归宿。事天、立命是生命的义务更是生命的归宿,“天人合一”则是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也是生命的审美情趣。 孟子生命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物质条件极度发达、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当今社会,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来面目。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提醒人们,生命的尊严也正在遭受践踏。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生命价值观扭曲、混乱之际,让人们从醉梦中清醒,,重新审视儒家传统生命哲学的独特魅力,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让人们摒弃低俗、暴力的时代陋习,回归重视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孟子 天命 生命观 天人合一 生命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前言9-13
  • 一、 孟子生命价值观的理论渊源13-19
  • (一) 周代“易”文化的生命观13-16
  • (二) 孔子的人本主义生命观16-19
  • 二、 孟子生命价值观的理论基础19-29
  • (一) 性命一致19-21
  • (二) 性善论21-22
  • (三) 良心论22-25
  • (四) 人禽之辨25-26
  • (五) 圣凡之辨26-29
  • 三、 孟子生命价值观的三重维度29-37
  • (一) 保全生命——正命之道29-30
  • (二) 存养生命——成就大丈夫30-33
  • (三) 超越生命——舍生取义33-37
  • 四、 孟子生命价值观的实践指向37-48
  • (一) 行不忍人之心37-41
  • (二) 尽知存养以达天命41-44
  • (三) 王霸之辩44-48
  • 五、 孟子生命价值观的意义48-53
  • (一) 捍卫生命尊严48-50
  • (二) 坦然面对死亡50-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60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刘衍永;刘永利;;论和谐生命观[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3 冯溪屏;彭毅力;;《周易》的生命自然观及其自由意蕴[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进峰;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刘红卫;王、霸的时序性——试析由王道向霸道转变的原因[J];管子学刊;2004年01期

6 谭绍江;;浅析孟子的生命观[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郭鲁兵;;儒家的生死观论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8 张鹏;;儒家生死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9 刘玲;蔡海榕;;略论《孟子》中的生死观[J];学理论;2011年17期

10 凌敏杰;;论中华元典中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伟;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荣君;先秦儒道生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黄艳;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9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09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