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0:03

  本文关键词: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儒家 忧乐观 社会主义 公民道德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使得旧的道德规范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个社会呈现出道德观和价值观多元并存的状态。因此,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已势在必行。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个概念,并且非常详尽地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原则、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但是,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仍然面临许多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需要从中国传承了千百年的儒家文化中吸取精华,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仁”是儒家的最核心思想。儒家学问中的“为人”,就其本质上而言,就是“为仁”。在以“道”为最高追求的前提下,“仁”就可以理解为是儒家对自我的一种道德要求。在儒家的自我修行之中,孔子说过“志于道”、“依于仁”,“仁”实质成为了一种儒家所依据的行为准则。儒家忧乐观是儒家“仁”的一种精神体现。儒家忧乐观就是指儒家对于忧虑与快乐的观点和看法,由忧虑观和快乐观两个部分构成,对于忧虑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忧虑观,对于快乐的观点和看法则是快乐观。儒家的忧乐观包括个人忧乐观、家庭忧乐观、国家忧乐观、天下忧乐观四个层次。儒家以个人知识不足和道德缺失为忧、个人好学与得道为乐,以家人修养不足与身体疾病为忧、家人健康和尽孝为乐,以国家危亡和民生多艰为忧、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为乐,以天下危害与百姓困苦为忧、天下太平和百姓安康为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与相互贯通的完整体系。忧虑与快乐是人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不同情感。庞朴先生在总结圆融的忧与乐时,对这两种精神作了概括:所谓“忧”,展现为如临如履、奋发图强、致君尧舜、取义成仁等等之类的积极用世态度;所谓“乐”,则包含有啜菽饮水、白首松云、虚与委蛇、遂性率真等等之类的逍遥自得情怀。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儒家忧乐观,更能体现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地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 忧乐观 社会主义 公民道德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D6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
  • 1.2 文献综述10-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14
  •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14
  • 2 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14-19
  • 2.1 儒家忧虑观的内涵15
  • 2.2 儒家快乐观的内涵15-16
  • 2.3 公民与公民道德建设16-17
  • 2.4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现状17-18
  • 2.5 儒家忧乐观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18-19
  • 3 儒家的个人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19-25
  • 3.1 儒家的个人之忧20-21
  • 3.2 儒家的个人之乐21-23
  • 3.3 儒家的个人忧乐观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23-25
  • 4 儒家的家庭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25-27
  • 4.1 儒家的家庭之忧25-26
  • 4.2 儒家的家庭之乐26
  • 4.3 儒家的家庭忧乐观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26-27
  • 5 儒家的国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27-31
  • 5.1 儒家的国家之忧28-29
  • 5.2 儒家的国家之乐29-30
  • 5.3 儒家的国家忧乐观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30-31
  • 6 儒家的天下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31-35
  • 6.1 儒家的天下之忧31-33
  • 6.2 儒家的天下之乐33
  • 6.3 儒家的天下忧乐观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33-35
  • 结论35-36
  • 注释36-39
  • 参考文献39-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春,吕泽华;儒家人文精神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驱动力——评《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J];管子学刊;2001年01期

2 张丽华;;关于儒家传统的思考——读彭国翔的《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3 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J];中外法学;2010年03期

4 赵阳;朱丽霞;;法治视野下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反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贾丽民;;论儒家传统个人伦理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6 叶飞;;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干春松;;儒家如何参与制度重构?[J];南风窗;2012年19期

8 胡治洪;;儒家传统的源流、内涵及其真精神[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邓新文;;儒家富强观试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张千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儒家传统?[J];新产经;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旭东;;身体伦理:一个隐而不显的儒家传统[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白龙飞;蒋利平;;试论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变[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锐;;论儒家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6 马祥林;;儒家和谐思想辨析[A];孔学研究(第十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8 张言亮;;从“儒学与宗教的讨论”看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关凯;;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秋风;儒家复兴与社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彭国翔;儒家认同的抉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田波澜;儒家精英政治在现代社会是否可行[N];东方早报;2011年

5 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秋风;请经济学家放弃对儒家的偏见[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7 本报记者 褚国飞;探讨西方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纯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贝淡宁: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担当责任才是首要的[N];文汇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陶继新;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牟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祝瑞开谈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孝青;儒家仁学思想的演进与超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徐加胜;韩愈的道统及其宗教性诠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章益国;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冷天吉;知识与道德[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佩云;姚中秋“儒家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季林;儒家“朋友”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王东;儒家“仁爱伦理”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对话[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孙国娟;论儒家天道德性生态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养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王冠;儒家礼乐文化对当下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价值[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6 邱晶;儒家慈善思想的历史考察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鉴益[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7 许楚燕;初中生儒家传统价值观和焦虑相关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8 王欢欢;儒家忠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大学;2016年

9 郑茜;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10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的困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30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30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