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至善如何可能—康德实践理性中的至善思想

发布时间:2017-09-18 15:08

  本文关键词:论至善如何可能—康德实践理性中的至善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康德 至善 上帝 德性 幸福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康德的至善理论研究至善何以可能,至善不仅是每个有理性存在者的愿望,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终极目标。本文试图在传统至善学说的背景下,阐述至善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何以可能。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康德至善思想产生理论背景的追溯,了解康德的至善论,以及康德至善思想提出的动机。其次阐述至善在实践理性领域中的提出、至善的含义以及在实践理性中遇到的困境。再次,指出康德为了至善得以可能所进行的可能性悬设。最后阐述康德至善理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至善论的历史演进从总体观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理性主义至善论和感性主义至善论。在启蒙运动后期,人们对善的理解不断世俗化,所带来的恶果就是,至善越来越被看作是靠不住的、虚无的。而有的哲学家就从人的感觉之上建立至善,但感性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发展到极端就会变成身体的放荡和享乐。所以,康德就提出将感性欲望完全排除出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德性的最高地位,最后在希望得到与德行相配的幸福。但由于道德与幸福二者是完全不同质的,虽然都属于一个至善主体,但在理论中甚至是相互排斥的,于是就产生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康德的解决方法是划分现象与物自体,从而对至善实现的途径进行了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就为至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实践理性中,康德通过把外界的质料排除在外,确认了道德在至善中的优先地位。但在实践理性的悬设中康德又从自由意志出发,将排除在外的质料又收了回来,以便使至善作为完满的善。并悬设了上帝,上帝会做最后的审判。虽然康德哲学中的上帝是人学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一种道德理想,但上帝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现实的存在。如果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看待至善在现实中的实现,就不需要对上帝和灵魂不朽的悬设,通过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让至善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康德 至善 上帝 德性 幸福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516.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1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8-9
  • (一) 选题目的8
  • (二)选题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一)国内研究现状9-10
  • (二)国外研究现状10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0-11
  • (一)研究方法10
  • (二)创新点10-11
  • 第二章 追溯康德至善思想产生的渊源11-18
  • 一、古希腊至善理念的提出11-14
  • (一)至善理念提出的社会背景11
  • (二)至善理念提出的理论背景11-12
  • (三)至善理念的提出及其成熟化12-14
  • 二、至善理念的发展与演进14-18
  • (一)希腊化至善论14-15
  • (二)中世纪至善论15-16
  • (三)近代至善论16-18
  • 第三章 康德至善思想提出的动因18-25
  • 一、理性主义至善论的虚幻性18-21
  • (一)理性主义对至善的求索18-19
  • (二)至善作为最高价值的虚无化19-21
  • 二、感觉经验主义至善论的盲目性21-23
  • (一)感觉主义对至善的求索21-22
  • (二)至善作为最高价值的盲目化22-23
  • 三、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至善论的形成23-25
  • (一)形而上学的危机23
  • (二)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23-25
  • 第四章 至善在实践困境中存在的可能性25-43
  • 一、康德先验辩证法的实践理性转向25-27
  • (一)对“无条件者”的追求25-26
  • (二)实践理性领域的过渡26-27
  • 二、实践理性中至善理想的提出27-32
  • (一)至善理想作为纯粹理性最高目的的根据27-28
  • (二)至善理想作为纯粹理性最后目的的根据28-30
  • (三)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30-32
  • 三、至善在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性悬设32-43
  • (一)至善在实践中的意志自由之可能性32-36
  • (二)至善在实践中的灵魂不朽之可能性36-38
  • (三)至善在实践中的上帝存有之可能性38-43
  • 第五章 康德至善困境及解决方式43-47
  • 一、至善的困境43
  • (一)“上帝”作为形式条件中质料的匮乏43
  • (二)“合目的性”中缺乏现实世界的诠释43
  • 二、至善在实践中的实现43-47
  • (一)由“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43-44
  • (二)由“物与物的关系”转向“人与人的关系”44-46
  • (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至善46-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益文;;追忆与怀念——悼至善同志[J];中国编辑;2006年03期

2 蔺海鲲;;至善——人类道德的终极价值目标[J];社科纵横;2007年03期

3 楚庄;;至善同志的梦和书[J];民主;2007年04期

4 ;敬业奉献 追求至善——深切哀悼吴恩惠教授[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年07期

5 ;敬业奉献 追求至善——深切哀悼吴恩惠教授[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9期

6 ;敬业奉献 追求至善——深切哀悼吴恩惠教授[J];放射学实践;2009年09期

7 ;敬业奉献 追求至善——深切哀悼吴恩惠教授[J];放射学实践;2009年10期

8 ;敬业奉献 追求至善——深切哀悼吴恩惠教授[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03期

9 董昕;戴宏伟;;浅析西方伦理思想中的至善理念[J];中外企业家;2011年08期

10 孟宪清;;论现代至善理念的重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晓风;;替至善兄了一遗愿[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2 王兴尚;;论慈善事业与经济德性[A];慈善事业与社会进步——宝鸡市“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C];2004年

3 倪愫襄;;浅析马克思主义的至善观[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梅村;至诚至善:人生理想境界的吁求[N];文艺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洪敬谱;至善教育“跑路” 家长“很受伤”[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史晓风;回忆至善兄[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顾兆农 龚永泉;“止於至善”[N];人民日报;2002年

5 欧阳日辉;追求至善的“资本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 陈欧飞;明德·新民·至善[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侯杰;江南大学至善学院成教学“试验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杨涛;遵守契约是至善[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9 龚明俊;性暗示广告是恶俗文化的缩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徐珊;技术至善 全球践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原;论康德的至善学说[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常大龙;论至善如何可能—康德实践理性中的至善思想[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2 安娜;何为好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彦菲;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冯志坚;以至善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D];辽宁大学;2008年

5 方鹏;康德论幸福[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876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76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