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尝试以学区管理来解决区域内校际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北京东城区、广州越秀区等多地的实践证明,学区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学区内教育资源,实现学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所有教育资源中,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却被编制、岗位等制度壁垒以及通勤、家庭等现实阻碍所羁绊,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将教师流动范围限定在学区范围内,可以有效规避现有的制度壁垒和现实阻碍。因此,亟需配合我国学区管理实践,建立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以盘活教师资源,实现学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研究以我国大力推广学区管理为背景,以学区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外教师流动机制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教师流动政策和施行过程中的存在偏差以及学区内教师流动的优势,阐述构建我国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以上海市JID区Y学区为个案,通过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学区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家长开展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三角互证的综合研究,了解Y学区为实现教师在学区内流动已采取的举措,分析Y学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师在学区内流动存在的困难以及深层原因,收集教育一线工作者对实现学区内教师流动的真实想法和可行建议,深入分析我国教师流动固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障碍,为构建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在参考国外教师流动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高度尊重教师个体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对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参照教育治理理念,采取包括教师、学生与家长、社区、学区管理委员会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共同治理模式,根据学区内教师流动流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设计由启动、选配、评价、申诉、调整以及退出六大子机制构成的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呈半封闭环状,充分盘活学区内教师资源,实现学区内教师资源的动态平衡,最大程度上激发教师流动的效益以实现学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学区管理带来的“天时地利人和”,按照“文化先行、机构配套、操作规范”的思路,为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构建完善、系统的保障措施。从培育学区文化入手,破除教师流动的心理障碍,为教师流动的开展争取良好的舆论环境。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为学区内教师流动提供科学规划和统一调控,建立健全学区教师资源库。细化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相关规定,为教师在学区内流动提供明确可行的参照标准。构建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市场调配结合行政指令、刚柔相济的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为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实现教师流动提供新参考,为当下学区管理实践提供新路径,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学区内 教师流动 教师流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5.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38
- 一、研究的缘起13-16
- (一) 问题的提出13-15
- (二) 研究意义15-16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16-22
- (一) 学区与学区管理16-18
- (二) 教师流动18-20
- (三) 教师流动机制20-22
- 三、以往研究的回顾22-35
- (一) 关于学区与学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22-28
- (二) 关于教师流动机制的研究和实践28-34
- (三) 综合述评34-35
-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35-38
- (一) 研究目标35
- (二) 研究内容35-36
- (三) 研究方法36-38
- 第二章 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构建38-58
- 一、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基础38-43
- (一) 从社会出发:社会功能理论38-39
- (二) 从学区出发:罗尔斯正义论39-40
- (三) 从学校出发:卡兹曲线40-42
- (四) 从教师出发:创造力曲线42-43
- 二、教师流动机制的价值取向43-46
- (一) 教育公平是第一要义43-44
- (二) 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与选择44-45
- (三) 经济主义与绩效主义相结合45-46
- 三、国外教师流动机制的启示46-58
- (一) 日本的“教师流动制”46-52
- (二) 美法韩等国的教师流动机制52-55
- (三) 国外教师流动机制对我国的启示55-58
- 第三章 构建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必要性58-70
- 一、我国现行教师流动的政策规定58-62
- (一) 国家层面的教师流动政策58-59
- (二) 地方层面的教师流动政策59-62
- 二、我国现行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中的偏差62-64
- (一) 流动类型失真62
- (二) 组成要素失全62-63
- (三) 运作模式失范63
- (四) 保障措施失力63-64
- (五) 价值导向失实64
- 三、教师在学区内流动的优势分析64-70
- (一) 天时:环境条件的具备64-66
- (二) 地利:地域范围的便利66-68
- (三) 人和:心理因素的契合68-70
- 第四章 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个案研究——基于对上海市Y学区的调查研究70-93
- 一、Y学区简介70-77
- (一) Y学区基本情况70-74
- (二) Y学区师资情况74-77
- 二、Y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基本情况77-83
- (一) 流动规模:10%77-78
- (二)流动范围:学区内自由流动78
- (三) 流动方式:刚柔相济78-83
- 三、Y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取得的成效83-87
- (一) 引导合理流动,激发教师积极性83-84
- (二)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校动态平衡84-85
- (三) 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区内教育均衡发展85-87
- 四、Y学区内教师流动存在的困难87-93
- (一) 顶层设计的缺失: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影响教师流动87-88
- (二) 编校关联的尴尬: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流动88-89
- (三) 薪资随校的桎梏:现行薪资福利制度牵绊教师流动89-90
- (四) 学校管理者的私心:师—校矛盾阻碍教师流动90-91
- (五) 教师的“心病”:归属感缺失迟滞教师流动91-93
- 第五章 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构想93-114
- 一、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利益相关者分析93-97
- (一) 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分析93-96
- (二)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96-97
-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确立97-101
- (一)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98-99
- (二) 管理权力的分散化99-101
- (三) 管理效能的社会化101
- 三、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起点101-107
- (一) 启动机制102-104
- (二) 选配机制104-107
- 四、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过程107-110
- (一) 评价机制107-108
- (二) 申诉机制108-110
- 五、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终点110-114
- (一) 调整机制110-111
- (二) 退出机制111-112
- (三) 注意事项112-114
- 第六章 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保障措施114-133
- 一、文化先行:从学校人到学区人114-118
- (一) 破除历史惯性114-116
- (二) 培育学区文化116-118
- (三) 争取有利舆论118
- 二、机构配套: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118-123
- (一) 法律地位和组织架构119-120
- (二) 人员构成和产生办法120-121
- (三) 职责和权限121-122
- (四) 学区内教师流动的具体做法122-123
- 三、操作规范:细化学区内教师流动的相关规定123-133
- (一) 关于流动对象和流动比例的规定123-126
- (二) 关于流动类型、流动期限和流动范围的规定126-129
- (三) 关于流动程序、流动待遇和流动保障的规定129-133
- 结语133-134
- 参考文献134-144
- 附录一 调查问卷144-154
- 附录二 访谈提纲154-160
- 致谢160-1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蕾;;创业教育下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3期
2 卢英;“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培训;1999年12期
3 ;教师初长成[J];教育;2008年21期
4 赵丹凌;教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对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理论的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林初锐;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年04期
6 时伟;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模式刍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7 刘复兴;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政策导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8 张福建;论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9 张乐天;教师教育新的“隐忧”及其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9期
10 方惠祥,万昌明,周希瑜;试论当前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的培养模式[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反思——以西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第五章 教师队伍建设[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3 胡克州;;谈和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创新与高师院校合作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创新模式 打造品牌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尤庆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工作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8 刘铁成;;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9 高恩忠;;《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工作阶段总结[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CTF050102——254调整后的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 季诚钧;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2 湖北省省长 李鸿忠;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开创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杨天平 王宪平;教师教育:在历史的起点上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刘微;教师专业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凌浩 童济宇;教师的高度决定学校的高度[N];安庆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策;每所农村校每门学科都有了骨干教师[N];天津教育报;2011年
7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赵中建;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记者 李欣瑶;我省将加强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N];甘肃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苏婷;教师发展学校催生专业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记者 龙超凡;师范大学要以教师教育特色求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光余;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培培;本硕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高婷婷;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张达雪;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建英;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汪颖慧;以教育为志业:论教育家的使命[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施春阳;欧盟与美国外语教师培养标准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7 古红利;新课改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郑江梅子;基于艺术的教师成长范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洪涛;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刘晓;基于自我实现理论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5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