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3-28 15:06

  本文关键词: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资源竞争,超常教育则是培育此类人才的关键活动。作为落实超常教育根本途径的超常课程,其各环节的选取与运作的优良则直接决定超常教育的价值与成效。鉴于此,有必要全面审视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反思其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努力寻找改进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消解潜藏于其课程内外的阻滞因素以提升超常教育质量。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超常中学生课程的对策。首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个层面审视了我国超常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设定失当,课程内容选择凡庸,课程实施组织机械化,课程评价运作程式化。其次,从价值追求、能力、文化及支持四个层面剖析了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问题存在的成因:第一,价值层面表现为学校办学宗旨的不定期悖离,超常教育特质文化的阙如;第二,能力层面表现为超常教育领域师范专业性匮乏,教师课程意识弱,工具理性过度;第三,观念层面表现为负面性应试教育观念桎梏,传统课程理念的长期束缚;第四,支持层面表现为学生课程权赋予力度不足,课程相关制度体系欠完善,办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再次,基于该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超常中学生课程问题的对策:第一,在课程目标中,融问题意识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高考、奥赛、科研目标富集并行,构建“SMARTER”上升型目标系;第二,在课程内容中,创设教研共同体,交赋教师、学生课程话语权,差异层级与能力所及相适应;第三,在课程实施中,以复式“影子培训”带动发展,盘活实施过程僵化元素的转化,开发课程实施的“三计划”辅助;第四,在课程评价中,架构多元化课程价值的理念,创设超常学生三型评价标准,建构整合式自选题目组测评。
【关键词】:超常中学生 课程建设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引言13-23
  • (一)问题的提出13-14
  • 1.超常教育课程开展具有必要性13-14
  • 2.超常教育课程开展具有可行性14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15
  • 1.研究目的14
  • 2.研究意义14-15
  • (三)研究现状15-20
  • 1.国外研究概况15-17
  • 2.国内研究概况17-19
  • 3.存在的问题19-20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0
  • 1.研究思路20
  • 2.研究方法20
  • (五)概念界定20-23
  • 1.超常中学生20-21
  • 2.超常中学生课程21-23
  • 一、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后果23-34
  • (一)课程目标设定失当23-25
  • 1.应试观念呈现递增发展趋势23-24
  • 2.缺乏深入而延续的前瞻性空间24-25
  • (二)课程内容选择凡庸25-27
  • 1.课程内容缺乏学科间的视域融合25-26
  • 2.课程文本缺乏差异关照的层次感26-27
  •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械化27-29
  • 1.“思维经济”的泛化实施观27-28
  • 2.基于工具理性的机械组织28-29
  • (四)课程评价运作程式化29-31
  • 1.与普通教育评价模式划一29-30
  • 2.各学科课程评价模式趋同30-31
  • (五)以上四类问题持续的后果31-34
  • 1.国家层面:国际朝野竞争力难以提升31-32
  • 2.学校层面:超常学校教育成效难凸显32
  • 3.家庭层面:教育效果无法触及期望域32-33
  • 4.学生层面:削弱自身期望价值的实现33-34
  • 二、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问题的归因34-41
  • (一)价值追求层面:悖离初衷,片面追求34-35
  • 1.学校办学宗旨的不定期悖离34-35
  • 2.超常教育特质文化的阙如35
  • (二)能力层面:修业不专,意识薄弱35-37
  • 1.超常教育领域师范专业性匮乏35-36
  • 2.教师课程意识弱,,工具理性过度36-37
  • (三)观念层面:应试根深,传统深种37-38
  • 1.负面性应试教育观念桎梏37
  • 2.传统课程理念的长期束缚37-38
  • (四)支持层面:赋权受限,制度失范,资源不足38-41
  • 1.学生课程权赋予力度不足38-39
  • 2.课程相关制度体系欠完善39-40
  • 3.办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40-41
  • 三、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41-53
  • (一)课程目标的超越:渗透性、战略性、上升性41-43
  • 1.融问题意识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41-42
  • 2.高考、奥赛、科研目标富集并行42-43
  • 3.构建“SMARTER”上升型目标系43
  • (二)课程内容的超越:融合性、动态性、契合性43-46
  • 1.创设教研共同体,推动师师视域有机融合44
  • 2.动态式赋权:交赋教师、学生课程话语权44-45
  • 3.层层突破式:差异层级与能力所及相适应45-46
  • (三)课程实施的超越:专业性、互通性、辅助性46-49
  • 1.以复式“影子培训”带动发展46-47
  • 2.盘活实施过程僵化元素的转化47-48
  • 3.开发课程实施的“三计划”辅助48-49
  • (四)课程评价的超越:多元性、标准性、自主性49-53
  • 1.架构多元化课程价值的理念49-50
  • 2.创设超常学生三型评价标准50-51
  • 3.建构整合式自选题目组测评51-53
  • 四、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0
  • 附录 1:学生1访谈提纲58
  • 附录 2:学生2访谈提纲58-60
  • 致谢60-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小学生课程将有大变化[J];教学与管理;2000年07期

2 ;王金战发表博文:让孩子在“玩”中学得更好[J];快乐阅读;2011年05期

3 ;中小学生课程将有大变化[J];云南教育;2001年02期

4 常雯;李远蓉;;西部地区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J];基础教育;2008年11期

5 赵庆来;;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12期

6 刘雨;;课程改革中学生课程权利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观察;2012年04期

7 刘宇;;学生的课程参与:内涵、条件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7期

8 吴扬;高凌飚;;境外关于学生课程观的研究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4期

9 母小勇;谢冉;;高等学校课程:走向“学生课程”[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10 肖建勇;;试论学生课程参与及其实现条件[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会杰;;我国大学生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晓玉;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渤海大学;2016年

2 冯佩佩;教师自我有露与学生课程兴趣、沟通动机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王乃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刘丽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邵娟;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庆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杨忠旋;高职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李亚红;非学历教育学生课程安排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2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