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去蔽·超越·建构 ——基于现象学的生活作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8 21:50
  本文从当前生活作文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虚假作文”出发,分析了“虚假作文”形成的根本原因。文章认为,“虚假作文”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能从充满遮蔽的生活世界中发现和建构意义。传统的写作教学是基于自然主义哲学进行的,自然主义哲学基于主客二分思维,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对意识的根本决定作用,忽视人的主观因素在意识形成中的构造作用,导致写作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因素的构造功能。现象学悬置外在的客观的事物,克服了自然主义主客二分思维的局限,强调主观因素的构造功能,提出“面向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虚假作文”和“无意义作文”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新思路。生活作文具有独特的育人和文化建设功能。一方面,生活作文能够促进学生知觉世界、情感世界和文化心理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片面性;另一方面,生活作文能够发现隐藏于生活世界中的日常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潜在影响,从而自觉对日常文化进行批判和重构。因此,生活作文既是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觉建构之途,又是日常社会文化批判与重构之路。生活世界是一个现象学概念,界定其内涵是定义生活作文的关键。文章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许茨、哈贝马斯等哲学大师对生活世界的论述进行了...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困境与突围:生活作文研究的缘起
    一、“虚假作文”:一块久治不愈“牛皮癣”
        (一) “虚假作文”:去规矩而言巧
        (二) “虚假作文”成因之追问
    二、历史与现实:国内外生活作文研究
        (一) 国外生活作文的研究
        (二) 国内生活作文的研究
        (三) 生活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突围
    三、“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去蔽之途
        (一) 现象学与“面向事情本身”
        (二) 面向生活世界本身
        (三) 为生活作文洞开一片新天地
    四、心灵与文化:坚守教育的使命
        (一) 为生活作文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理论阐释
        (二) 根本解决“虚假作文”问题
        (三) 发挥生活作文的育人和文化建设功能
第二章 生活作文本质论:面向并超越生活世界本身
    一、生活作文的定义和特点
        (一)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二) 生活作文的定义和特点
    二、生活作文本质论:超越论
        (一) 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遮蔽的世界
        (二) 生活作文超越论
    三、基于超越论对转化论的批判
        (一) “转化论”的形成与影响
        (二) “转化论”的反思与批判
        (三) 生活作文超越论的意义
第三章 “看”与“做”:在与世界相遇中超越生活世界
    一、“看”与“做”:与世界遭遇的两种方式
        (一) “眼看”与“心观”
        (二) “实践”与“操劳”
    二、还原与给予:在“看”中超越生活世界
        (一) 还原性超越
        (二) 给予性超越
    三、求新与求真:在“做”中超越生活世界
        (一) 外延式超越
        (二) 内涵式超越
第四章 反思与建构:重构生活世界的意义
    一、自然反思与现象学反思
        (一) 自然反思的特点
        (二) 现象学反思的特点
    二、描述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一) 讲述和描述的作用
        (二) 在描述性反思中超越生活世界
    三、想象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一) 想象与回忆的区别
        (二) 想象在反思中的功能
        (三) 想象超越生活世界的途径
    四、聚合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一) 不同性质生活体验的有机聚合
        (二) 不同来源生活体验的有机聚合
        (三) 不同尺度上主题性体验的聚合
    五、解释性反思与生活作文
        (一) 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
        (二) 生活作文对日常文化的批判与建设
第五章 生活写作:突破不可言说的边界
    一、体验与意义:现象学内在语义观
        (一) 现象学大师的基本语义观
        (二) 内在语义观的基本思想
    二、语言与再现:描述生活世界本身
        (一) 语言形象化
        (二) 语言情味化
        (三) 语言情境化
    三、新颖化与陌生化:突破不可言说的边界
        (一) 符号性观察:在符号指示中看世界
        (二) 新颖化与陌生化:世界的呈现更精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生活作文:个体精神世界自觉建构之途[J]. 胡斌.  中国教育学刊. 2012(07)
[2]实践的诠释与现象学[J]. 吴彤.  哲学研究. 2012(02)
[3]怎样让作文更有味道[J]. 张春华.  中学语文教学. 2011(05)
[4]感知与想象的现象学区分——兼谈胡塞尔“先验想象”概念的缺失[J]. 方向红.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0)
[5]论劳斯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J]. 曹志平,文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6]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J]. 朱立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现象学的哲学观——兼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观的差异[J]. 李朝东.  哲学研究. 2009(08)
[8]我国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分析[J]. 刘爱玲,胡小琪,栾德春,崔朝辉,李艳平,马冠生.  中国学校卫生. 2008(12)
[9]海德格尔“世界”概念的超越论意涵[J]. 梁家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全国生活作文现场教学研讨会在浙江海盐举行[J].   生活教育. 2007(06)



本文编号:3615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615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