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高中化学中渗透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1 10:3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科间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多元化需求,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高中化学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属性和丰富的学科交叉内容,若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物理知识(这里的物理知识是指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涉及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利于淡化学科界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交叉渗透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及相关理论,整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物理学科的交叉知识点,通过对部分内容的举例分析,阐述学科交叉内容在课堂中的应用,便于教师对学科交叉内容及其理论的宏观了解,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交叉思想的渗透,强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其次,按照整理的交叉内容,选择化学必修模块的《气体摩尔体积》、《二氧化硅和硅酸》、《元素周期表》、《化学能与热能》四部分内容设计交叉渗透的教学案例,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进行实践,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总结交叉渗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相关物理知识的交叉渗透教学有浓厚的兴趣,通过交叉渗透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相关...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中化学中渗透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


硅单质及硅片上的晶体管

几何形状,几何形状,非晶体,二氧化硅


图 3-1 硅单质及硅片上的晶体管 二氧化硅的用途经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可以根据有无固定的熔点形状,下图是几种晶体的几何形状,因为有的物的晶体,那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微粒能够按照不同多的晶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而非晶体没有确定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的不同呢?教师可以根观结构的发现简单的向学生介绍,进而告诉学生体,例如天然的水晶(主要成分 SiO2)是晶体,)就是非晶体。二氧化硅的性质及用途是学生学的简单阐述,能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 结构决定性

原电池,电子流,外电路


公认为第一个提出能量守恒思想的人。能量守恒定相互转化,燃料燃烧产生热量,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化学能[32]。电池的构成条件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一次性电池(解原电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构成电池的条件正极流到负极,电源可以保持稳定电流的原因是因电荷 搬运 到正极,如下图[33]。如果电源是一次性反应,因此一次电池内部必须能够自发地发生化学电子。在一次电池的内部,两个电极浸入电解质溶运动形成。原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电源知识的整体把握,池中电子的流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激发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成果嬗变对我国化学教学的启示[J]. 张霄,于婧,丁邦平.  化学教育. 2016(16)
[2]跨学科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 马恩祥.  教育与职业. 2012(27)
[3]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述评[J]. 刘文,李丽霞.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7)
[4]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 杜惠洁,舒尔茨.  全球教育展望. 2005(08)
[5]试论课程的心理学基础[J]. 施良方.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5(02)
[6]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及其启示[J]. 张明根.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4(01)
[7]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J]. 刘仲林.  科学学研究. 1993(02)

硕士论文
[1]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实践研究[D]. 苏瑞.延安大学 2017
[2]高中地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究[D]. 郑丙沛.贵州师范大学 2016
[3]高中生物与化学的交叉渗透教学研究[D]. 陈超琪.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学科渗透研究[D]. 杨静.重庆师范大学 2015
[5]高中化学新课程学科交叉教学研究[D]. 李楠.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与生物科学相融合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 张妍.天津师范大学 2012
[7]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研究[D]. 牛文苗.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性教学的研究[D]. 张忠莹.首都师范大学 2009
[9]初中物理与化学相关知识交叉渗透的研究[D]. 孙迎利.山东师范大学 2009
[10]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物理学知识渗透之初探[D]. 杨海云.西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7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637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