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五年,也是对教育改革进行中期检查的年份,分析近几年的基础教育改革状况,可以发现学生的人格培养被置于教育改革的前哨,在教育界内外备受瞩目。虽然教育大体上在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前行,但还是有很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更多时候是“双基”的“温床”。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啃人格培养的“硬骨头”,在学校里把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是关键。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直言初中生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人际等方面,在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可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研究从思想品德课程与和谐人格之间的契合处入手,详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优势,就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培育学生的和谐人格进行了深层探讨。本文主体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理论做了相关阐述。关于人格的词源,学术界意见较一致,但在谈及人格的内涵时,目前仍是众说纷纭。本部分内容糅合伦理学、心理学、哲学、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内容,具体阐述了“人格”及“和谐人格”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涵。紧接着分析了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形成要素及初中生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可行性。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找寻一条高效可施的方案尤为重要。在理论学习中,笔者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教育心理学中的三大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在实践检验中,笔者发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着极为微妙的契合,围绕二者共同的价值诉求及思想品德课程中蕴含的人格教育资源展开。第三部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价值思考。人格教育关注个体智力及非智力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个体“德和智”的发展又会对个体本身及整个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学生个体、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谐校园建设、“中国梦”的实现这四个方面阐述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价值。第四部分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进行实证调查、实证分析、实证探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及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并结合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访谈,以了解学生和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状况。从调查分析中发现学生的人格在三大方面有明显的问题,青春期的初中生常见的心理意识有:苦恼学习,担忧未来,抵触家长、老师、同学,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心理失衡,恋爱频发;在亲社会行为上:道德存在一定危机,团队合作精神比较匮乏,社会责任意识低下;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行为:厌学,学习目标不坚定,智力与人格发展不协调。笔者又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视角分析了学生的人格出现这些问题的五大原因:一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人格教育目标理想化;二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师资自我化;三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封闭化;四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法程式化;五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功利化。第五部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现实路径。针对学生人格不和谐的原因,笔者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出发,提出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五种现实路径:一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人格教育目标由“成圣”向“成人”转变,立足生本发展养成教育;二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师资由“权威”向“全威”转变,筑牢教师魅力人格养成教育;三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由“死板”向“生活”转变,弘扬生活化养成教育,四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法由“形式”向“实质”转变,促进主体性觉醒养成教育;五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由“世俗”向“脱俗”转变,拓展素质考核养成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 思想品德 和谐人格 困境与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4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三、研究现状15-20
- 四、研究内容20-21
- 五、研究方法21-22
- 六、创新之处22-23
- 七、不足之处23-24
- 第一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阐述24-29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认知24-26
- 一、人格与和谐人格的内涵24-25
- 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涵25-26
- 第二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形成要素26-27
- 第三节 初中生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基本特征27-29
- 一、谋求师生之间的“我”“你”交互发展27-28
- 二、谋求学生知、情、意、信、行统一发展28
- 三、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28-29
- 第二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可行性29-35
- 第一节 初中生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依据29-31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29
- 二、教育心理学中的三大学习理论29-31
-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与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契合处31-35
- 一、思想品德课程与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共同的价值诉求31-33
- 二、思想品德课程中孕育着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资源33-35
- 第三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价值思考35-38
- 第一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初中生自身健康的发展35
- 第二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35-36
- 第三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36
- 第四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36-38
- 第四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现状38-58
- 第一节 实证调查: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38-39
- 一、调查对象38
- 二、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38-39
- 第二节 实证分析: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现状39-51
- 一、青春期心理意识分析40-45
- 二、亲社会行为分析45-48
- 三、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行为分析48-51
- 第三节 实证探因: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视角分析51-58
- 一、思想品德学科人格教育目标理想化:重社会共性价值,轻个体个性价值52-53
- 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师资自我化:重专制权威,轻后续学习反思53-54
-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封闭化:重教材外表知识,轻生活内里知识54-55
- 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法程式化:重形式上的热闹,轻实质探索55-56
- 五、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功利化:重甄别选拔,轻能力和价值观的考评56-58
- 第五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现实路径58-85
- 第一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人格教育目标由“成圣”向“成人”转变,立足生本发展养成教育58-64
- 一、正解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目标59-60
- 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60-64
- 第二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师资由“权威”向“全威”转变,筑牢教师魅力人格养成教育64-69
- 一、终身学习拓展知识、技能素养64-68
- 二、与生偕行提升事业情感素养68-69
- 第三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由“死板”向“生活”转变,,弘扬生活化养成教育69-73
- 一、在生活中精选思想品德教育素材70-72
- 二、在思想品德知识回归生活中升华学生人格72-73
- 第四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法由“形式”向“实质”转变,促进主体性觉醒养成教育73-79
- 一、形简神精,追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外兼修77-78
- 二、动静结合,追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跌宕起伏78-79
- 第五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由“世俗”向“脱俗”转变,拓展素质考核养成教育79-85
- 一、注意观察,即时评价80-82
- 二、兼容并包,综合评价82-85
- 结语85-86
- 致谢86-89
- 参考文献89-94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4-95
- 附录 295-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向华;;太湖石与政治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13期
2 顾骁南;;解析畸变的心理和异变的人性——从林森浩个案探究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9期
3 王凡;徐建军;;青少年的理想与网络人格中的精神飘离及救治[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4 谢晓玲;;中学生人格健康和人格健康教育的调查及建议[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年01期
5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28期
6 何昭红;;健康家庭建设与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塑造[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7 李晓盼;;浅析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傅松涛;张金川;王丽玮;;和谐社会中和谐人格的和谐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陈云峰;;谈政治课中的人格养成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苗兴壮;;健全人格的标准与人格教育[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容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2 傅莉;思想品德课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9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