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局限性及改善途径

发布时间:2014-08-13 11:13

  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反思美术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而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较有难度的。如何教学生学会正确地欣赏美术作品,读懂、理解特定时期作品的内涵,这是在欣赏教学中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欣赏近现代表现性美术作品则更难。这对教师本身的审美认识及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实资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追求现实意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如欣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时,学生会被其震撼的场面和所了解的“七月革命”知识所感动:欣赏安格尔《瓦平松浴女》时,笔耕文化推荐期刊,画面中细腻的人物被学生所认可。目前中学生欣赏美术的标准仍停留在所谓的“真不真”、“像不像”的基础上,认为美术的审美标准固定在摹仿性上。而近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因而成为美术欣赏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最大的难点。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并不是日常意识和生活习惯所能企及的.综合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这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欣赏教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欣赏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在教学中使他们学会欣赏近现代表现性美术作品,其关键就在于全新审美标准的确立。

  艺术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日常学习实践基础上的。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地区、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个人特殊的学习环境经验是造成审美价值不统一的主要原因。高中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环境基本相似,这导致他们在艺术认知上单一化,尤其是理科生,受逻辑思维影响较重,思维模式化、公式化,所给出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联想空间狭小.在他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过分依赖视觉感受:天空是蓝色的而且一定是蓝的;草地是绿的就一定是绿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之前理念中的印象主义就是乱画:康定斯基的作品就是在胡闹?..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只根据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直观感受,没有发挥其他感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这时候需要有目的性的引导,比方:青绿色可以给味觉产生酸的感受;试着从听觉的角度去理解康定斯基的作品等。所以要打破学生这种艺术审美局限性,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欣赏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学引导不足.学生将会失去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教学引导中.应有目的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和作品分析文章,从中提炼出普通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评价不是绝对单一的。欣赏在个人作为主体参与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时具有主观成分.这些因素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以统一。教师在赏析作品前。首先应当对自己的判断做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和非审美成分。比如推崇某一画家.就在课上大量赏析其作品.想把这种喜欢强加给学生,对于不喜欢的艺术风格就简单带过。这样对欣赏教学来说是不利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人们都力图使自己的发展能够符合外部环境的要求。这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作“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人格形成的过程,它反映了环境对人的长期影响。

  人希望自己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能够与他人一致,这在心理学上称作“相符行为”,相符行为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即时影响。当人们对于自己的判断不是太有把握时.常常会按照某个权威的观点或者是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将前者称为“服从”,将后者称为“从众”。

  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教师在对画作评价时,要多用“我觉得? 一”或“我的感觉是?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敢于进行独立分析,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对于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将自己的判断和教师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意见。如此这般反复进行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养成自觉验证判断,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在我们对于美术作品形式分析时,需要我们把注意力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的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分。如高中美术教材中134页的莫奈《日出·印象》,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厚薄由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三只小船忽远忽近地在薄涂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根据轮廓依稀能够辨别,似乎还能让人感到船在摇摆缓进。作品中的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通过大胆的笔触来表现太阳初升时雾气交融的景象。

  二、欣赏教学对象的差异《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从能力角度而言差别很大。大鸟扶摇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力所及的、爱做的,它们同样幸福。所以自然万物的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他们都需要从艺术上获取些东西。如果缺失了艺术教育,他们的人生必然是有遗憾的。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自然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同等幸福的。他们能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感受艺术魅力,这堂课对于他个人来说就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尽管教学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克服学生学习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局限性,围绕着以拓展其思考空间,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水平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那么我们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绘画更深层次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去。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就像有人说:“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而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对于艺术的再创造。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能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本文编号:4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4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b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