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指导
阅读教学是一种认识生活的活动,也是一种感悟生命的活动。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更在于有所认识;不仅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在于生活意识与精神生命的催生。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改革却不令人乐观,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认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将其内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我们解决阅读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弊端,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反思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注重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阅读教学活动,致使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低下,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困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生活即教育是其目的论,社会即学校是其认识论,教学做合一是其方法论,借鉴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搭建阅读与生活的桥梁,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理论相融合,从生活走向阅读,从阅读走向生活,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的旨向。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教育理论的背景、内涵、原则和该理论的当代价值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有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新理念、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等三个部分:高中阅读教学生活化在实践中的尝试。通过对语文教育总体认识,提出语文生活化教育有其必要性;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概述,为阅读教学生活化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系,为阅读生活化策略出台指引方向;通过尝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生活化之路提供策略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7
- 引言7-8
- 1 引论8-12
- 1.1 问题的提出8-10
- 1.2 研究意义10-12
-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12-22
- 2.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12-15
- 2.1.1 社会背景12-13
- 2.1.2 思想背景13-14
- 2.1.3 教育背景14-15
- 2.2 生活教育论的内涵15-18
- 2.2.1 生活即教育16
- 2.2.2 社会即学校16-17
- 2.2.3 教学做合一17-18
- 2.3 生活教育理论的原则18-20
- 2.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8-19
- 2.3.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原则19
- 2.3.3 全民性、全面性与终生性原则19-20
- 2.4 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20-22
- 3 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22-35
- 3.1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22-24
- 3.2 阅读教学新理念24-27
- 3.3 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27-35
- 3.3.1 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27-28
- 3.3.2 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教学28-31
- 3.3.3 社会生活与高中教学阅读生活化31-35
- 4 高中阅读教学生活化在实践中的尝试35-47
- 4.1 转变阅读教学观念35-39
- 4.1.1 课程观35-36
- 4.1.2 教师观36-38
- 4.1.3 学生观38-39
- 4.1.4 评价观39
- 4.2 高中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39-47
- 4.2.1 生活化的学法40-42
- 4.2.2 生活化的教法42-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程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3期
2 孙国梁;;生活与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08期
3 朱宁明;;大学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探讨[J];企业导报;2013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金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媛媛;牛海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建林;;学生生活经历和经验是语文课程活的资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陈玉祥;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初探[J];教育探索;2001年12期
4 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9期
5 李宇明;;书法教育 文化之擘[J];语文建设;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盛锡娟;社会生活与高中作文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5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