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技巧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引导为方泣,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创设如下情境,其中之一是这样的z学生食堂每顿饭的价格相同吗?相同品牌和质量的羽绒服价格相同吗?你是否参与过某些过季商品的甩卖?吃和穿是我们最平常的生活体验,这里竟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影响价格的因素,将生活体验上升为经济理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迸一步探究情境、发展思维,探究新知。
2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了这样的→段材料:2009年世界跨国公司十强图表。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说明了什么?
(2)依据上表你是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的?
(3)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参与经济全球化?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通过对比图表,发现跨国公司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等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和张力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搓,而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则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情境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是不可取的。例如在《征税和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同学到某书店买书,付款前,王某和同学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可以多优惠。所以王某和同学就没有要发票。然后i育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情境创设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灵魂,才能被真正接受。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列出科技工作者、导演、清洁工等10种职业,如请学生为这些职业排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根据学生的排序,教师要求学生反思:你为什么这样排序?你认可度高的劳动者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看待那些被忽视的劳动的?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学生在探究劳动者的地位和劳动的意义时,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悄然变化。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z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社会热点列举等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一段关于两会的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政治生活的距离。讲授哲学时一则寓言故事激活思维,增强对新知的理解与领悟。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笔耕文化推荐期刊,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可以采用,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永远是一个新颖话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也不断深入下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