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认定——基于190件案例样本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 个人信息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司法认定 刑法解释 出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设立虽然表明了我国在打击信息犯罪、维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上的立法决心,但立法语言的模糊性却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诸多论争。其中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界定"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以及"非法获取"这三个概念。通过对190件案例样本的微观分析发现,理论界与实务界、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在上述问题上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司法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案不同判"。为此,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分析借鉴样本判决与理论成果,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司法认定标准,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完善。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of illegally obtain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citizens shows our country's legislative determination in cracking down on information crimes and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However, the fuzziness of the legislative language has led to many controversies between the theorists and the practitioners, the focus of which is how to define the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three concepts of "serious plot" and "illegal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190 case samp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There are no sm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gislature and the judiciary on the above issues, and the disunity of the standards of judicial cognizance has to a certain extent resulted in "different judgments in the same case". The judicial organs of our country should analyze and use the sample judgment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for reference to extract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standard of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and to test and perfect it in practi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律冲突的适用方法研究”(项目号11CFX0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0.5;D924.3
【正文快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递速度与广度愈加成为一个难以限定的问题。人们在享受信息社会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将个人信息置于危险之中。据媒体抽样调查发现,在11000多名的受访者中,曾遭受信息泄露困扰的人数达到10000余人,占受访者总人数的93.8%;另有86.0%的受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舸;;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模式的选择——以德国经验为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王昭武;肖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J];法学;2009年12期
3 利子平;周建达;;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初论[J];法学评论;2012年05期
4 袁海鸿;;手机定位是否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J];电子制作;2012年11期
5 李凤梅;;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析解[J];河北法学;2009年12期
6 赵江辉;陈庆瑞;;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中国检察官;2009年06期
7 赵秉志;;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8 桑本谦;公共惩罚与私人惩罚的互动——一个解读法律制度的新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5期
9 姜金良;袁海鸿;;手机定位属于刑法中的公民个人信息[J];人民司法;2013年16期
10 黄蓝;;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情报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艳艳;田野;;等价生命的尴尬境地——探讨等价生命换取行为在我国的法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2 金鑫;;人格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厦航黑名单案件引发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周舟;;新视角下的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戴承欢;黄书建;马朗;;论随意殴打中未致人死亡共犯的刑事责任[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莫洪宪;曾彦;;论交通肇事犯罪人的特点及刑事责任[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6 蔡雅奇;;罪后情节的定罪功能探究——以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一道试题为例展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竹怀军;利子平;;“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价值的嬗变与选择——违法性错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比较考察及借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5期
8 孙利国;;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依据及其法定化的实现[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马瑞丽;;论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之完善——以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为分析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10 陈茂金;;简析强奸罪的本质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袁春怡;周东平;;董必武的刑事司法思想及其对中国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5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7 张凌;王拓;;被害人过错的刑事法机能[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8 易志华;吴佳隽;;浅析挪用公款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A];赣台法学论坛文集——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1年)[C];2011年
9 王建林;伍玉联;;从条件到验证:“同类规则”在刑法解释中的理解与适用——一个基于类型理论的思考[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李爱君;;从提升执法品位的视角谈检察职业修养之加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检察官职业伦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邵小平;著作权刑事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t樥,
本文编号:1444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44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