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大法学”与“小法学”:解释力的差异与同质

发布时间:2018-03-12 17:26

  本文选题:大法学 切入点:小法学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法学"和"小法学"对于法学教育的宏观把握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时候直接影响到研究者结论的科学性。文章从法学就业率连年走低的问题为切入口,对"大法学"和"小法学"在法律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分析麦克斯报告中存在的法学统计方面的可能错位,结合对普通高等教育各种类型小法学学生数量和大法学学生数量的比例,文章认为:在一些社会学统计数据上,大法学的解释力是不充分的。但是,从宏观数据来看,小法学在大法学中整体所占比例却基本在6成以上,因而又具有相当的解释力。故对于大小法学统计数据对问题的解释力而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等同视之,也不能认为无意义而放弃研究。
[Abstract]:"Law" and "law" to grasp the macro legal education, is a critical issue, sometimes directly affe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employment rate has declined from the legal problems for the entrance, on the "law" and "small law" in legal sociology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 detailed analy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statistical law may be misplaced in the Max report,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mall and large number of law students of law student ratio in some sociological statistics,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not sufficient but. And from the macro data, small law overall in the law in the proportion is more than 6, so it has considerable explanatory power. So the force of law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roblem, to ask specific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 can neither be equal to it nor to give up the study without meaning.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预防灾害法治保障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基金】:“法学教育教学法之流变及其未来走向”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华;对中国农村法制建设发展的法律社会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沈宗灵;;法律社会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法学杂志;1988年01期

3 斯科尔尼克;陈文藻;周子亚;;美国法律社会学的概况和发展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6年01期

4 杜万华;;法律社会学学科性质简论[J];现代法学;1990年06期

5 及川伸;;美国的法律社会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59年12期

6 沈宗灵;;塞尔兹尼克的法律社会学[J];中外法学;1990年03期

7 杨士林;张金成;;我国社会法研究之检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王蓓;法律社会学“活法”理论评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潘大松;论马克思·韦伯的法律社会学[J];比较法研究;1988年03期

10 王仲云,张涵;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J];法学论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温丙存;;从二分法解析法律社会学思想[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军;常永明;;论纠纷解决机制视野下的环境信访制度[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华德;武杰;;熵理论视域下的法律移植[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李振宇;;关于边缘法学类似称名问题[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振宇;;正确区分边缘法学·本体法学新学科[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会议综述[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思达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法律社会学:定性研究是主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颜毅艺;法律社会学在中国[N];光明日报;2003年

3 陆益龙;法律社会学的前沿问题[N];学习时报;2003年

4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法律社会学下的中国法传统[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卜泳生;我看“调解”[N];人民代表报;2002年

6 ;朱苏力的困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7 陈信勇;论法律产品(下)[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肖荣;法治的脚步如此矫健[N];检察日报;2004年

9 潞甫 赵昭、张建、王荣;寻找法治的中国元素[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郭振纲;“诚信记录”更符合教书育人的宗旨[N];工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秀卿;公诉权的法律社会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张善根;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D];上海大学;2008年

3 程苗;韦伯形式理性法理论之评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飞熊;意义创造[D];苏州大学;2011年

5 陈f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鹏;迈向现代化中国法治的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2 梁小川;法律合法性的社会基础[D];吉林大学;2006年

3 方乐;法官角色转换: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匡凯;计量法学学科定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窦国强;我国罢工立法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赖航月;埃利希的“活法”基本理论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绍文;作为社会秩序本身的法律[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春芹;政府拆迁行为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9 陈英;日常生活中的法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熊新锋;见义勇为问题的法律社会学思考[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2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02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