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秦汉律中的职务犯罪——以“公罪”为考察对象

发布时间:2018-03-21 08:00

  本文选题:秦汉律 切入点:公私 出处:《政法论丛》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严格维护国家权力的有效性与畅通性,惩治国家权力行使者的各种违法、违制行为,无疑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公罪的产生,渊源于春秋战国以来集权观念的强化与官僚政治体系的严密。公罪的主要功用,即在于对官吏的职务犯罪加以性质区分,以适用不同的处罚。在秦汉律中,虽未见公罪之名,但公罪之实已具形态,其构成要件、罪过形态的区分、责任连带等都与后世律有一定的关联。犯罪公私的区分,使公罪作为类概念而适用于官吏非出于私利的失职、违制等犯罪行为,因此包容性甚广。其入于《名例》,正在于为官吏职务犯罪的繁杂性提供一个定性标准。
[Abstract]:It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law to strictly safeguard the validity and unimpeded nature of state power and punish all kinds of illegal and illegal behaviors of those who exercise state power. The main function of public crime is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official crime in order to apply different punishment. In the law of Qin and Han Dynasty, although there is no name of public crime, the main function of public crime is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official crime in order to apply different punishment. However, the public crime has its form,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 distinction of the form of guilt, the liability joint and several and so on all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the law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crime makes the public crime, as a kind of concept, applicable to the official's dereliction of duty not out of private interest. Therefore, it is very inclusive. Its inclusion in "famous example" is to provide a qualitative standard for the complexity of official duty crime.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基金】: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Qü戎两淌谥鞒值娜毡狙跽裥嘶峥蒲а芯炕⊙芯肯钅俊癵qアジアにおける犯罪と社会”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9;D924;K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J];南开学报;2003年04期

2 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行书律令初论[J];中国史研究;2009年03期

3 柏桦,葛荃;公罪与私罪——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J];政治与法律;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文兵;;试论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的特点及其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刘信芳;;古文字歧读释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振谦;;齐系陶文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刘晓满;卜宪群;;秦汉行政中的效率规定与问责[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8 黄冬云;唐代职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陈晶;;对秦简中赀甲盾缴纳形式的再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离;;俄、法所藏敦煌文献中一件归义军时期土地纠纷案卷残卷浅识——对Дх.02264、Дх.08786与P.4974号文书的缀合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杨志贤;;战国秦汉出土简帛的词典学价值[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旅宁;;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出法律简牍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10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守义;唐代复仇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文斌;论唐律中的不孝罪[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8 龙蓉;宋代女性继承制度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9 潘晓凡;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沟口雄三,汪婉;中国公私概念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高敏;;秦汉邮传制度考略[J];历史研究;1985年03期

3 熊铁基;;秦代的邮传制度——读云梦秦简札记[J];学术研究;1979年03期

4 王中江;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J];中州学刊;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前川;;明朝初期公罪刑罚适用利弊考究[J];兰台世界;2014年18期

2 刘晓凯;;唤回“公罪”精神[J];学问;1999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642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42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