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法律思维的定位及其价值
本文选题:彝族 + 法律思维 ; 参考:《政法论丛》2017年05期
【摘要】:彝族法律思维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经验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变迁的在处理法律纠纷时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其与宗教密不可分,具有法律思维之民刑一体及诸法合一性,彝族法律思维的根基是家支制度和德古制度。彝族法律思维中最为典型的是继承思维和纠纷解决思维。继承思维是彝族民事习惯法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支和社会等级在彝族的继承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彝族的继承思维主要遵循的是彝族地区的习惯法;在纠纷解决思维上,彝族传统型权威纠纷解决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呈现下降趋势,而国家法律和国家正式解纷机构认可度正在提高,我们应当超越二元对立的法治思维,建立多元化的、分工明确的纠纷解决机制,必须重视传统和现代资源的整合。重视彝族法律思维,弥补国家法的不足,促进彝族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Abstract]:Yi people's legal thinking is the mode or style adopted in dealing with legal disputes that the Yi people gradually accumulate and change in their long life of experience. It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religion and has the unity of civil and criminal law and the unity of laws. The legal thinking of Yi nationality is based on the system of family branch and the system of Degu. The most typical legal thinking of Yi nationality is inheritance thinking and dispute resolution thinking. Inheritance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inking of the Yi people's civil customary law, and the family branch and the social rank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of the Yi nationality. The Yi nationality's inheritance thinking mainly follows the customary law of the Yi nationality region. In the thinking of dispute resolu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y dispute resolution of the Yi nationality shows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il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tate law and the official 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organization is increasing, so we should transcend the dual opposition thinking of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with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resources. Pay attention to Yi people's legal thinking,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national law, and promot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i nationality area.
【作者单位】: 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项目批准号:12XJA7204001) 高层次人才项目(G2012002) 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项目(2015A0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英;;法律思维的法理学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6年05期
2 邓佑文;彭敏;;法学专业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12期
3 李敏华;;法律思维的构筑在内在知识体系上的要求——以法学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5期
4 张宁珍;;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思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刘颖;;以法律思维为核心塑造公民意识[J];知识经济;2009年17期
6 许硕;;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模式培养的反思[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徐艳;;浅论公众法律思维的缺失与培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0期
8 吴家豪;;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9 杨剑;;法律思维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2年21期
10 陈应芬;;论法律思维的不矛盾性[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印大双;;论现代法治理念语境下的警察法律思维[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2 吴俊明;;法律思维的转型与法治建设[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安平;;女性思维与法律思维[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贾盛荣;陈瑶;;论法律思维[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6 张金兴;;法律概念的逻辑审思[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陈金钊;;法律思维的逻辑基础——从霍姆斯到亚狄瑟[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静焕;;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法律逻辑学教学[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来梵;林伟;;在法律思维中超越三段论[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慧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法学研究》杂志主编;怎样进行法律思维[N];法制日报;2013年
2 吴镇琦 律师;法律思维是养成市民意识的关键[N];东莞日报;2014年
3 孙之智;郑成良: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李克杰;用法律思维看待大学生“扶”老太被判赔[N];工人日报;2010年
5 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 石鲁夫;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新探[N];光明日报;2012年
6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孙笑侠;生活逻辑与法律思维的差异[N];北京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孙崇鸽;法治建设需要法律思维[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8 江珊珊;法律思维受考验[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吉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傅大鹏;对法治思维的几点认识[N];吉林党校报;2014年
10 西北政法学院教授 葛洪义;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法律语言[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沈仲衡;价值衡量法律思维方法论[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梦然;论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哲钊;法律思维文化培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海林;论当代中国公务员的法律思维[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5 杜小波;凉山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
6 朱建凤;云南楚雄彝族习惯法及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继;试论西周法律的中和特征[D];苏州大学;2005年
8 黄港;广西那坡彝族社会组织习惯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82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8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