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感知的程序正义——主观程序正义及其建构

发布时间:2018-07-10 10:16

  本文选题:主观程序正义 + 控制感 ; 参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02期


【摘要】:主观程序正义是人们对于程序是否公平的感受,提高这种公平感有助于塑造对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信任,进而有助于法治的实现。经验研究表明,公平感的提升与个体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的控制感和尊严感的获得紧密相关。十八届三中与四中全会关于"省管司法"与设立巡回法庭的决定,通过彰显中立容易让公众产生更高的控制感;在"公案"中对判决书的语言进行特别的处理和设立不同意见书制度、为民意提供适当的参与司法的通道和执行特定意义上的群众路线,容易让公众产生尊严感;特定的宣传与教育技巧能提高公众感知能力进而提升主观程序正义,这些都有助于产生对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信任并最终有利于法治的推进。
[Abstract]:The subjective procedural justice is people's feeling about whether the procedure is fair or not. Improving the sense of fairness helps to shape the trust in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ature, and then help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motion of fair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control over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proces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a sense of dignity. The decision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rcuit court can easily create a higher sense of control among the public by showing neutrality; To deal with the language of the judgment and to set up a system of different opinions in "Public cas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channels for public opin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to carry out the mass line in a specific sense, so as to make the public have a sense of dignity; Specific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al techniques can enhance public perception and thus enhance subjective procedural justice, which can help to generate trust in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justice and ultimately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基金】: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2016年度研究课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律和认知科学研究”(DH(2016)B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长基金·创新团队”课题“法理学前沿问题研究”(20720171006)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研究”(16JJD820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论经济正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2 周文华;;正义:“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J];哲学动态;2005年11期

3 李琦;;正义何以可能——作为解读法律与正义之一种关系的起点的《正义的两面》[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袁峰;;论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及其政府职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贺青;王军;;全球正义研究的兴起及争论[J];江淮论坛;2007年03期

6 李成文;;正义实质之历史渊考[J];天府新论;2007年S1期

7 王望;;正义实质之辩[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8 刘晓靖;;公平公正正义平等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许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义理论研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龚蔚红;孙一平;;和谐:正义还是超越正义[J];学术交流;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峰;;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2 杨国荣;;理解正义——正义的历史内涵与正义的超越[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黄雪坚;;平等地享有良好环境——我国代内正义法律原理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4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丁利;;社会正义理论:豪尔绍尼与罗尔斯的比较[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俊;;罗尔斯正义第二原则的法理辨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7 于志葵;;创新正义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A];2012-2015年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邱国栋;;罗尔斯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贵州”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第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义性探析——基于罗尔斯正义第二原则的视角[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通进;作为伦理学基本理念的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正义的原则与策略[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靳志强;正义理论的规范性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郑永奎;简论“经济正义”[N];光明日报;2001年

5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永华;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N];南方日报;2007年

6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高惠珠 中共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讲师 刘严宁;城市建设彰显“空间正义”[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文长春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独白到对话:动态正义观的确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臧峰宇;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N];光明日报;2011年

9 刘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离不开公正意识的培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阿玛蒂亚·森;正义与世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魏金华;赫勒正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万绍和;从古代正义到现代正义[D];浙江大学;2004年

3 肖劲草;交换正义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鹏;修复式正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徐清飞;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7 夏纪森;正义与德性—哈耶克与休谟的正义理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涛;罗尔斯正义观及其对实现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浩;休谟财产正义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吴鄂楠;当代西方正义理论的困境与出路[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于琼;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李金齐;技术发展的正义性诉求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孙斯文;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社会正义[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7 吴懿倩;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田园;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王迪;罗尔斯正义理论及其当代反思[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冷建兵;迈向法律的诗性正义[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13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113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