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9 21:03
【摘要】:近年来,法律论证的评价标准逐渐得到较多研究,特别是法律论证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成为关注的重点。司法论证又是法律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可接受性问题被法学界普遍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本文的第一部分考察了进行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研究所依赖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实践背景是从申诉、涉诉上访等现象中进行分析,寻找出裁判可接受性真正缺失的司法现实。理论背景主要是指,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研究在逻辑学领域并不是新问题,在逻辑学基础上进行研究,对于裁判可接受性问题将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最后,描述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研究的现状,列出已有成果,提出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裁判可接受性的涵义。在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出可接受性的涵义及裁判可接受性的涵义。其中,可接受性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主体因客体的内容符合主体的需要而对客体容纳而不拒绝的关系。裁判可接受性是指,法院作出的裁判无论是裁判理由①、裁判事实还是从裁判前提到裁判结论的过程都已经过论证并证成,裁判受众没有理由拒绝裁判结果从而接受裁判,由此表现出来的裁判受众与裁判之间的一种关系。 本文第三部分是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运用案例分析法,指出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包括裁判理由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合法性标准和合理性标准)、裁判事实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盖然性占优势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以及裁判论证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连贯性标准和融贯性标准)。 本文的第四部分是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意义。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是法律论证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扩展,并对如何促进法治社会涵义之一的“普遍服从”,指出了方向。 本文的第五部分是裁判可接受性的实现,结合我国现实国情,从裁判受众和裁判两个层面指出实现的途径。同时也指出,裁判可接受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最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裁判是法官对自己作出的有关案件事实认定和适用的法律规范及最后的裁判结果进行论证并证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因为论证问题的研究在逻辑学领域已经相对成熟,所以法学界所普遍关注的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研究,实际上是裁判前提即裁判理由、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legal argumentation have been gradually studied,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acceptabilit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Judicial argum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judicial acceptabilit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legal circl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adjudication. The practical background i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a such as appeal and petition, and to find out the judicial reality that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gment is really miss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mainly means that the study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is not a new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logic. On the basis of logic, there will b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Fin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ges is described, the existing results are listed,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re put forward.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meaning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vious viewpoint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meaning of acceptability and the meaning of acceptability of judgment. Among them, acceptabilit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which the subject does not reject because the content of the objec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subject.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referee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judgment made by the court, whether it is the reason of the judgment, the facts of the judgment and the process from the premise of the decision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decision have been demonstrated and proved that the audience of the referee has no reason to reject the result of the decision and accept the judgment.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By using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referee's reasons, includ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referee's reasons (legitimacy criteria and rationality criteria),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referee's facts (the criterion of probability dominance and the criterion of excluding reasonable suspicion),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referee's argumentation (the consistency standard and the consistency criterion). The fourth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The study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adjudication is the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how to promote the "universal obedience" of one of the meanings of the society ruled by law. The fifth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realization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referee audience and referee two levels to point out the way to achiev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referee acceptability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 but needs a tortuous and long proces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judge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judge demonstrates and proves the relevant legal norms and the final judgment result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ersuasion. Because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mature in the field of logic, the research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adjudication, which is widely concerned in the field of law, is in fact the premise of adjudication, that is, the reason of adjudication and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icial fact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0-0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知文;;实现立法可接受性的法律方法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2期

2 刘召;;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因素探析[J];学术交流;2008年11期

3 向朝霞;;论司法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邾立军;;当法律规则遭遇法律原则——以泸州遗赠案判决论证为视角[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陈驰;;宪法正当性的证明途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张美玲;;法律论证中的“可接受性”[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王敦生;吴雅莉;;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J];福建法学;2011年02期

8 刘宝璋;;论可接受性理论在法律发展中的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李镜;;试论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创新[J];理论界;2007年08期

10 张芳芳;;法律论证理论对传统司法三段论的继承和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友基;;福建省ALT酶法统一试剂测定结果不一致的可接受性的评估和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郭志强;;论法律论证(摘要)[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二平;李大治;;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与可接受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南秀牌;朱筱苓;郭燕玲;崣风兰;吴明辉;;产褥期末放置两种载铜活性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可行性、可接受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5 朱红兵;何丽娟;;运用统计方法对体育竞赛评分项目裁判员裁判水平的评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王红进;;电影叙事的真实性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田国栋;冯学山;龚幼龙;陈吉朝;张华丽;;河北省正定县三种人群对菌痢疫苗可接受性的定性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张秀明;庄俊华;徐宁;;不同检测系统4种心肌酶测定结果的比对与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剑;提升年轻裁判水平是重中之重[N];中国体育报;2010年

2 陈友谊;增强思想工作的“可接受性”[N];解放军报;2003年

3 王焕平;梁慧星委员——法官裁判水平在提高[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中;寻求至当的司法[N];检察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殷燕召;为公平,更为进步[N];光明日报;2005年

6 乔 父;埃及进决赛 塞内加尔喊冤[N];中国体育报;2006年

7 王胜;上海球市缘何滑入冰点?[N];文汇报;2004年

8 王春明邋曹纯菲;新面孔带来新活力[N];中国体育报;2008年

9 龚一龙;体制创新 有则可循[N];发展导报;2001年

10 侯洁;以法院文化建设文化法院[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金木;判决可接受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孙光宁;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召;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邹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的卫生技术评估[D];四川大学;2004年

6 韩琳;我国三地区女性性工作者对女性主导HIV/STI预防措施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宗芳;基于非集计模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范敏;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郝天羽;早孕无负压介入流产器械及其术式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夏丽君;试论诉讼裁判可接受性[D];南京大学;2012年

3 梁婷婷;认知中的英语语义的可接受性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红霞;从可接受性角度分析酒店简介的英译[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王芳;基于顺应理论的语言离格可接受性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郭宗娟;基于目的论下江西省高校简介英译的可接受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7 刘蕾;论判决的可接受性[D];厦门大学;2008年

8 郭志强;论法律论证[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陈晓燕;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吕春红;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探索[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2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02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