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萍;;中国法学纪事[J];中国法学;2011年04期
2 陈国珍;涂俊明;;追思法学大师陈盛清[J];钟山风雨;2011年03期
3 ;全国省级、副省级法学会专职领导干部培训班在郑州举行[J];福建法学;2011年02期
4 陈媛;;知识生产的“理想图景”能否走出“现代化范式”——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5 黎伟华;;回顾与展望:法学会工作前景无限[J];民主与法制;2011年13期
6 ;马克昌教授生平[J];法学评论;2011年05期
7 ;贾宇教授[J];法学杂志;2011年07期
8 ;中央政法委宣教室领导到民主与法制社调研[J];民主与法制;2011年17期
9 李琦;王华卫;;审判理论研究会执行制度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J];法律适用;2011年07期
10 李敏;;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之 于志刚:越过事实前进一步[J];中国审判;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简介[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2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3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历届年会[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5 吴大华;;新的起点 新的探索——在“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6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杨海坤;赵富强;;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10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简介[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正兵;韩杼滨当选中国法学会会长[N];检察日报;2003年
2 记者 卫建萍;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举行[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记者 徐敏;名家共论新中国法学60年[N];解放日报;2009年
4 宋彪;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启动[N];国际商报;2010年
5 记者 林中明;法学名家齐聚华政纵论新中国法学60年[N];检察日报;2009年
6 记者 窦玉梅;第三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召开[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刘志松 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学需要独立品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蒋安杰;第二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举行[N];法制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鹏;2010:中国法学的印象与愿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鞠靖;法制和时代的进步[N];南方周末;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岩云;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D];吉林大学;2008年
3 穆中杰;上海市法学会历史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魏建新;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任瑞兴;诉权的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钱继磊;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勇;法律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表达[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兵;论行政法上公共利益对私人利益的限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吴真;公共信托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辛国仁;纳税人权利及其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红;对中国法学研究中“国家—社会”框架的研究检视[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亚鹏;迈向现代化中国法治的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3 姚选民;“和谐社会”主题下的法学研究现象之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于明;爱德华·柯克爵士与英国法学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余寺涌;中国法学教育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王春娥;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娜;塞尔兹尼克的法律自然主义及其对中国法学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丽;实现中国法治的哲学基础[D];延边大学;2007年
9 叶楠;论我国法律中的合伙人责任[D];外交学院;2007年
10 赵国斌;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盛衰论[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80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78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