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意图探究 ——主观解释论的再考察
发布时间:2021-11-25 22:07
在法律解释领域,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的纷争一直是“法律文化的斗争”。在这两种解释观点的演进中,众多的相似概念相互交织。多数人认为客观解释论具有客观性,更符合理性人的标准和法治的发展。而主观解释论具有主观性,容易造成法律适用的嬗变。但这只是一种直觉性的错觉,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都被冠以严重具有误导性的名称。相反,客观解释论具有主观性,主观解释论具有客观性,在主观解释论的视角下探究立法意图也是进行法律解释的合理路径。探究立法意图,无论是作为解释目标还是解释方法,在法律解释领域中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本文就是以此为观点,以主观解释论为视角,以语义学分析文本含义为论证基础,对主客观解释论的观点纷争和演进进行了梳理,对主观解释论视角下探究立法意图的正当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分析了主观解释论视角下探究立法意图路径、方法和限度,以期为主观解释论辩护。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的演进进行介绍。着重介绍意图主义与文本主义、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在发展演进中观点的交织和分化。以此分辨不同概念的差异,厘清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的真正含义,初步论证“客观解释论并不客观,主观解释...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立法意图的理论演进
一、意图主义与文本主义
二、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
第二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正当性论证
一、语用学视角下的正当性
(一)事物、属性与分类
(二)分类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三)分类标准的约定性与限制性
(四)交流含义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二、主客观论争下的正当性
(一)客观解释论的审视
(二)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第三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可行性分析
一、本体论角度
二、认识论角度
三、合法性角度
第四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具体路径
一、两种具体的模式
(一)沟通模式
(二)重构模式
二、解释路径下的解释方法分析
(一)目的解释
(二)文义解释
(三)历史解释
(四)体系解释
(五)不同解释方法间的位阶
第五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限度
一、解释权限限制
二、核心文义限制
三、体系融洽限制
四、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限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定法解释中的想象性重构[J]. 王云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2]所指确定与法律解释——一种适用于一般法律词项的指称理论[J]. 陈坤. 法学研究. 2016(05)
[3]论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正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J]. 陈坤.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5)
[4]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概念与立法意图——兼为主观解释论辩护[J]. 陈坤.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06)
[5]“冒充军警人员抢劫”之新解[J]. 张航.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4(01)
[6]美国制定法解释方法向文本主义的回归[J]. 刘翀.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7]论危险驾驶罪认定及完善[J]. 刘红. 才智. 2013(24)
[8]重申法律解释的明晰性原则[J]. 陈坤. 法商研究. 2013(01)
[9]对当下法律解释学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澄清[J]. 陈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刑法解释中的类型思维与立法意图[J]. 陈坤. 环球法律评论. 2012(05)
博士论文
[1]主观解释论下的刑法解释模式研究[D]. 李琪.郑州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法律解释范式下的立法者意图[D]. 孙婧.中国政法大学 2014
[2]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司法适用[D]. 李晓昕.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18882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立法意图的理论演进
一、意图主义与文本主义
二、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
第二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正当性论证
一、语用学视角下的正当性
(一)事物、属性与分类
(二)分类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三)分类标准的约定性与限制性
(四)交流含义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二、主客观论争下的正当性
(一)客观解释论的审视
(二)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第三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可行性分析
一、本体论角度
二、认识论角度
三、合法性角度
第四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具体路径
一、两种具体的模式
(一)沟通模式
(二)重构模式
二、解释路径下的解释方法分析
(一)目的解释
(二)文义解释
(三)历史解释
(四)体系解释
(五)不同解释方法间的位阶
第五章 探求立法意图的限度
一、解释权限限制
二、核心文义限制
三、体系融洽限制
四、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限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定法解释中的想象性重构[J]. 王云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2]所指确定与法律解释——一种适用于一般法律词项的指称理论[J]. 陈坤. 法学研究. 2016(05)
[3]论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正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J]. 陈坤.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5)
[4]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概念与立法意图——兼为主观解释论辩护[J]. 陈坤.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06)
[5]“冒充军警人员抢劫”之新解[J]. 张航.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4(01)
[6]美国制定法解释方法向文本主义的回归[J]. 刘翀.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7]论危险驾驶罪认定及完善[J]. 刘红. 才智. 2013(24)
[8]重申法律解释的明晰性原则[J]. 陈坤. 法商研究. 2013(01)
[9]对当下法律解释学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澄清[J]. 陈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刑法解释中的类型思维与立法意图[J]. 陈坤. 环球法律评论. 2012(05)
博士论文
[1]主观解释论下的刑法解释模式研究[D]. 李琪.郑州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法律解释范式下的立法者意图[D]. 孙婧.中国政法大学 2014
[2]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司法适用[D]. 李晓昕.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18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1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