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与宪法,1918-1920
发布时间:2021-12-17 17:50
从传统中国的“文治”步入近代国家的“文人统治”的步伐过于急促,尤其所有的这一切都要在使国家变得富强这一总目标下进行。本文将以军——文关系为视角,以1918——1920年的北京政府为分析对象,尝试了解这一时期地方主义和军事因素的过于膨胀是如何影响到宪法上规定机关的实际运作以及对宪法危机的处理的。通过叙述段祺瑞所组织的参战军与安福国会,以及徐世昌在派系斗争中寻求和平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军阀”们未尝不尽力为国家寻找一种政治体制,试图将军事力量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但在此过程中,军人领袖成为“军阀”,参与政治的文人大多成为附庸于军人的政客。在这种军人与政客的联合统治中,宪法以及宪政体制的运行,成为某一派系“合法性”统治的装饰,人们可以采取各式各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合法性的依据。这种军人和政客联合的政治所能够吸纳的政治参与力量是十分狭窄的,他们制造的分裂与混乱却为反对现状的思想传播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只是,在反对军阀的过程中,人们只能借助于更强的军事力量以消除这些分裂的势力,政治的军事化依然是我们无法不面对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对"军阀时期"宪法的研究
军队与宪法
军——文关系途径宪法学思考
第一章:寻求"文治"
第一节:"文"与"治"
第二节:军国民主义与"我军人"
第三节:袁世凯的难题
第四节:含混的"文治"
第二章:参战军的困境
第一节:"参战督办"的地位
(一) 众猱升木
(二) 参战目的
(三) 参战军的组建
第二节:从参战军到边防军
第三节:"军阀"的失败
(一) "军阀"的出现
(二) "兵谏"与调停
(三) "军阀"的失败
第三章:安福系:文治派?军阀?
第一节:"改造国会"与"自个组织"
(一) 改造国会
(二) "自个组织"
(三) 易于操纵的选举法
第二节:"植兰刈艾"的选举
第三节:安福系的运转
(一) 安福系的组织
(二) 金钱组合
第四节:安福系之失败
第四章:"文治"与议和
第一节:"文治"总统
第二节:"法律"与"事实"
第三节:三败俱伤
结语:胎死腹中的宪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J]. 陈赟. 中国文化研究. 2006(04)
[2]段祺瑞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J]. 陈剑敏. 安徽史学. 2001(04)
[3]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J]. 麦科德,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03)
[4]皖系军阀与研究系关系探析[J]. 莫建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2(01)
[5]试论段祺瑞在北洋建军中的作用[J]. 莫建来. 历史档案. 1991(01)
[6]试论皖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的原因及其政权的特点[J]. 周俊旗. 安徽史学. 1989(03)
[7]“五四”前后的安福系[J]. 彭明. 历史教学. 1964(03)
本文编号:3540628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对"军阀时期"宪法的研究
军队与宪法
军——文关系途径宪法学思考
第一章:寻求"文治"
第一节:"文"与"治"
第二节:军国民主义与"我军人"
第三节:袁世凯的难题
第四节:含混的"文治"
第二章:参战军的困境
第一节:"参战督办"的地位
(一) 众猱升木
(二) 参战目的
(三) 参战军的组建
第二节:从参战军到边防军
第三节:"军阀"的失败
(一) "军阀"的出现
(二) "兵谏"与调停
(三) "军阀"的失败
第三章:安福系:文治派?军阀?
第一节:"改造国会"与"自个组织"
(一) 改造国会
(二) "自个组织"
(三) 易于操纵的选举法
第二节:"植兰刈艾"的选举
第三节:安福系的运转
(一) 安福系的组织
(二) 金钱组合
第四节:安福系之失败
第四章:"文治"与议和
第一节:"文治"总统
第二节:"法律"与"事实"
第三节:三败俱伤
结语:胎死腹中的宪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J]. 陈赟. 中国文化研究. 2006(04)
[2]段祺瑞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J]. 陈剑敏. 安徽史学. 2001(04)
[3]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J]. 麦科德,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03)
[4]皖系军阀与研究系关系探析[J]. 莫建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2(01)
[5]试论段祺瑞在北洋建军中的作用[J]. 莫建来. 历史档案. 1991(01)
[6]试论皖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的原因及其政权的特点[J]. 周俊旗. 安徽史学. 1989(03)
[7]“五四”前后的安福系[J]. 彭明. 历史教学. 1964(03)
本文编号:3540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4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