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司法理念下的法院调解
本文选题:法院调解 + 能动司法 ; 参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作为一种理念,能动司法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调解领域的能动司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以此为指导,需要秉承法治所应有的自由、公正、效益等基本价值,立足于现阶段纠纷特点和当事人的解纷需求,为人们提供一种以国家公权力为依托,以实体规范、程序运行、诉调对接为基本维度的法院调解机制。
[Abstract]:As a kind of idea, the active judicature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 active judicature in the field of mediation has a wide range of practicability. Guided by this, we need to uphold the basic values of freedom, justice, efficiency and other basic values of the rule of law,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putes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the needs of the parties to resolve dispute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a kind of relying on the public power of the state and substantive norms. The procedure runs, the lawsuit adjusts the docking for the basic dimension the court medi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合意纠纷解决的制度选择——以公众需求和调解制度实践为视角”(项目编号:10YJA820059)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语和;于浩龙;;试论民间习惯在民间纠纷调解中的作用——以河北省某村的实地调查为个案[J];法学家;2005年03期
2 梁平;;协动主义: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关系定位——基于人民调解的制度规范与地方实践的分析[J];河北法学;2010年09期
3 陈奎;;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引导机制[J];河北法学;2010年09期
4 包蕾;张嫣;;“诉调对接”的新路径——解读上海浦东新区法院诉前调解机制[J];中国审判;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保民;;非诉讼解决农村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探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3期
2 周强;;探寻社会矛盾化解的新方式——以广东法院诉前联调机制为研究样本[J];法治论坛;2012年02期
3 张波;;论调解与法治的排斥与兼容[J];法学;2012年12期
4 李可;;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建构——民间与官方的双向视角[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肖伟;关壮;;诉前联调:和谐语境下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广州市两级法院诉前联调工作为样本的考察[J];法治论坛;2012年04期
6 应昕洁;;建立人民调解与诉前调解结合机制的必要性[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4期
7 吴艳亭;;运用人民调解机制化解中小企业劳资纠纷的反思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年18期
8 陈奎;张艳;;纠纷及其解决:原因与路径的另一种思考[J];河北法学;2012年08期
9 武兰芳;;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径探析[J];河北法学;2012年08期
10 刘宗粤;何苗;;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控与疏导——以法治为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杨兵;;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决定书的效力及其瑕疵救济——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方文霖;民事习惯司法运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徐振华;中国近代侵权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谈芳;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刘海;法院委托调解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杨勇;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浩炳;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元鑫;新时期基层调解机制实证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6 乔二伟;论我国法院附设诉前调解[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冉;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梦悦;调解的类型化研究及规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潘宠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10年
10 谢康;论ADR的中国化改造[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农村基层法院的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2 李晓兵;;论社会变革与法院的角色[J];当代法学;2007年03期
3 章武生,张大海;论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J];法商研究;2004年06期
4 苏力;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J];法学评论;2001年03期
5 章武生;司法ADR之研究[J];法学评论;2003年02期
6 胡佳佳;;浅议律师在ADR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7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冲突与理性建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伍贤华;曾秀伟;;论我国律师在ADR中的作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白春阳;;社会信任的基本形式解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胡学军;论我国的ADR及律师的作用[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荣新;刘云;;略论法院调解[J];法学杂志;1992年03期
2 高金岭,李富堂;论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完善[J];河北法学;2003年02期
3 汪浩;;论法院调解制度的负面效应[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7期
4 王星;;反思与探索——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网络财富;2010年14期
5 白彦;人民法院调解制度若干问题浅析[J];法律适用;1994年12期
6 蔡晓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建[J];福建法学;2003年01期
7 王雄文;;法院调解的价值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闫志远;;从宏观社会治理角度看法院调解[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9 李晋;;浅谈我国偏重法院调解的原由——从作用和立法两方面来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31期
10 梁平;陈聪;;浅析法院调解制度的利与弊[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昆;;浅析制约审判独立的非理性社会舆论——从“胡斌飙车案”切入[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汪庚云;;推进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机制建设——关于我市社会矛盾大调解的思考[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孟春阳;;环境法庭的正当性分析——以能动司法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海荣;小议法院调解制度的利与弊[N];江苏经济报;2011年
2 陈林;试谈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N];江苏经济报;2011年
3 周立春;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N];江苏经济报;2005年
4 朱润生;着力每一步 穷尽每一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法院院长 王金大;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石存信 于振明;法院调解制度待完善[N];市场报;2000年
7 丹阳市法院 郑鸽仙;民事调解制度改革之我见[N];江苏法制报;2008年
8 王英;警惕民事诉讼中的恶意调解[N];中国审计报;2001年
9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 浩;完善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徐振华;法院调解应改革为当事人和解[N];江苏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一;我国“能动司法”的本义与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李辉;论司法能动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政;能动司法的理论探讨与制度改革[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5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婷;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魏永洪;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姚洪明;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毛秀娟;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贺柯;新时期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陆金伟;法院调解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模式选择[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张敏;家事纠纷法院调解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胡文文;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胜;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桑林;中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10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