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爱国公约运动中的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21:43
  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一轮的爱国公约运动在全国展开。在人民法院和政府指导下,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参与运动,承担了宣传发动工作,并教导群众订立公约,监督并执行公约。在随后进行的司法大跃进运动中,人民调解制度被极力推崇,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并深刻影响了司法审判的方式。在爱国公约运动中,人民调解委员会被改为调处委员会,承担起宣传、教育和处罚不良行为的职能,调解工作减少讼累的核心功能被弱化。由于核心功能的弱化,调解组织与宣传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同质化程度增强,人民调解制度逐步衰落。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讲述乡村自治的历史传统。北宋伊始,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导,乡村社会盛行乡约制度,内容包括以礼教为基础的行为规范和以自治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明清时代,乡约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制度,并大力推行。在民国中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倡乡村自治,乡约制度在此盛行出现了以“息讼会”为代表的民间调解组织。第二章讲述人民调解制度的兴起与发展。在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政府积极推行调解制度,并以立法的方式建立调解组织、制定调解规范。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将人民调解制度推向全国各地。1954年3月22政务院公...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论题由来
    二、研究状况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乡村自治的历史传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从吕氏乡约到申明亭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从吕氏乡约到乡约宣讲
        一、吕氏乡约——乡规民约的形成与其中义理
        二、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乡绅阶层与乡村建设
        一、中国乡村的领导者
        二、中国乡绅阶层的兴亡史
        三、乡村建设运动与村民自治
    第四节 民国时期山西村治运动——息讼会及其功能
        一、山西村治运动及其宗旨
        二、息讼会的设立及其章程
    小结
第二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在抗日根据地创立人民调解制度
        一、抗日根据地的调解制度
        二、抗日根据地政府颁行的调解法规
    第二节 建国前后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
        二、新政权与人民调解制度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确立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的主要内容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对人民调解制度作了新的定位..71小结
    小结
第三章 爱国公约运动中人民调解制度的新变化
    第一节 爱国公约的由来
        一、爱国公约运动的基本精神
        二、早期的爱国公约运动
    第二节 爱国公约运动的兴起
        一、爱国公约订立与执行的情况
        二、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爱国公约
    第三节 爱国公约与人民调处制度
        一、新一轮爱国公约运动的提出
        二、爱国公约和人民调处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司法大跃进中的社会主义爱国公约
    第一节 爱国公约的新角色——大跃进中的司法
        一、对爱国公约的新定义
        二、司法大跃进与人民调处工作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爱国公约运动与人民调处制度的结合
        一、大跃进时期的爱国公约
        二、社会主义爱国公约与人民调处的约束力
        三、社会主义爱国公约与人民调处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调解案例分析——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制度
        一、对新婚姻法实施中产生的纠纷进行调解
        二、对家庭纠纷的调解
        三、对群众进行科学知识教育
        四、处理治安案件
        五、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第四节 人民司法大跃进的结局
        一、紧急叫停‘共产风’,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结束
        二、人民调处组织的结局
    小结
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兴衰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运行的法律文化背景
        一、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战争过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三、乡村社会道德体系的变化
    第二节 调解员的出任资格的变化与隐藏其后的观念转变
        一、士绅的衰落与退出
        二、主持调解的新旧人员变化
        三、民间调解的内容、主导思想与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变化
        一、作为调解制度存在基础的乡村自治已经被彻底消解
        二、调解组织已经由群众自治组织演变为具有行政色彩的机构
    小结
结论
    一、自治精神是人民调解制度兴盛的基础
    二、法律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以现实需要为前提
    三、建设法律制度,必须考虑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律制度的功能及其异化——人民调解制度演变史[J]. 王丹丹.  政法论坛. 2016(06)
[2]基层治理视阈中的乡村人民调解制度——以一个村庄人民调解文本为例[J]. 贺东航,孙敬良.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4)
[3]近代日本町村自治立法述论[J]. 郭冬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4]乡村社会嬗变与人民调解制度变迁[J]. 何永军.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01)
[5]论人民调解的自治性[J]. 王俊娥.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2(03)
[6]迈向社会自治的人民调解[J]. 徐昕.  学习与探索. 2012(01)
[7]中国调解体制转型的若干维度[J]. 王福华.  法学论坛. 2010(06)
[8]法律近代化视野下的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婚姻法[J]. 李刚.  中州学刊. 2010(04)
[9]关于人民调解组织的性质及法律地位的思考[J]. 李秀芬.  山东社会科学. 2007(12)
[10]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J]. 侯欣一.  中国法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5[D]. 刘青.湘潭大学 2016
[2]乡土社会人民调解员群体研究[D]. 许庆永.南开大学 2014
[3]人民调解的监管机制研究[D]. 梁宏辉.湘潭大学 2013
[4]人民调解话语的会话分析研究[D]. 童珊.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人民调解—功能与再定位[D]. 李婷婷.南开大学 2013
[6]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人民调解制度研究[D]. 董小红.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D]. 陆春萍.上海大学 2008
[8]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 洪冬英.华东政法大学 2007
[9]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 宋明.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研究[D]. 刘芮杉.西安石油大学 2017
[2]中国传统司法调解文化及其当代转型研究[D]. 文君.湘潭大学 2016
[3]中国乡村调解权威的理性分析[D]. 潘志坤.湘潭大学 2016
[4]论人民调解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定位[D]. 施丽倩.华东政法学院 2003



本文编号:295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95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