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22:10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类型纷繁复杂,急需通过具有严格程序的诉讼化解纠纷,但是诉讼程序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耗时长,效率低等弊端凸显。近几年学者对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专门针对法院附机制的探讨较少。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运作,借鉴经验,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司法现状的法院附设ADR制度。 论文首先科学阐述了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包括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含义、特征、性质和价值。明确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是为我国开展相关理论研讨的前提条件。其次,以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领域发展最完善的美国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美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和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对我国现今司法现状的启示。随后又对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科学分析,在制度和实践层面探索我国法院实施的可行性,使我国法院更好的借鉴美国法院的制度。在论文的最后,在详细研究美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我国法院附设调解、法院附设仲裁和法院附设中立评估机制方面的制度建构,在法律定位、适用范围、人员选任和效力认定等方面分别阐述具体的建议。只有在制度、理念和实践等多方努力,才能构建适合我国的司法ADR制度。
【关键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法院附设调解 法院附设仲裁 法院附设中立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序言8-9
  • 1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9-17
  • 1.1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含义与特征9-11
  • 1.1.1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含义9-10
  • 1.1.2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10-11
  • 1.2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性质11-14
  • 1.2.1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关争议11-13
  • 1.2.2 司法 ADR 的法律性质界定13-14
  • 1.3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14-17
  • 1.3.1 弥补诉讼程序弊端,全面解决纠纷14-15
  • 1.3.2 分流法院案件、优化节约司法资源15-16
  • 1.3.3 和谐人际关系、保护当事人隐私16-17
  • 2 美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和启示17-22
  • 2.1 美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17-20
  • 2.1.1 美国法院附设民事调解制度17-18
  • 2.1.2 美国法院附设民事仲裁制度18-19
  • 2.1.3 简易陪审团制度19-20
  • 2.1.4 早期中立评估制度20
  • 2.2 美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对我国启示20-22
  • 2.2.1 有选择的引入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20-21
  • 2.2.2 协调解决方式,实现诉讼与非诉讼之间的衔接与平衡21-22
  • 3 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2-26
  • 3.1 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必要性22-24
  • 3.1.1 案件激增和司法资源的矛盾22-23
  • 3.1.2 诉讼路径的局限23-24
  • 3.2 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可行性24-26
  • 3.2.1 相关司法政策和法律支持24-25
  • 3.2.2 各地法院的实践探索25-26
  • 4 构建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26-34
  • 4.1 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定位27
  • 4.2 我国法院附设调解机制的构建建议27-29
  • 4.2.1 法院附设调解程序的适用范围28
  • 4.2.2 法院附设调解人的选择28
  • 4.2.3 法院附设调解的程序运行28
  • 4.2.4 法院附设调解机制的法律效力28-29
  • 4.3 我国法院附设仲裁机制的构建建议29-30
  • 4.3.1 法院附设仲裁机制的适用范围29-30
  • 4.3.2 法院附设仲裁机制程序运作30
  • 4.3.3 法院附设仲裁机制的合理限制30
  • 4.4 法院附设中立评估制度30-32
  • 4.4.1 中立评估人的选择31
  • 4.4.2 中立评估制度的原则31
  • 4.4.3 中立评估制度的法律效力31-32
  • 4.5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32-34
  • 结束语34-35
  • 参考文献35-38
  • 致谢38-3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2 宁杰;ADR热的冷思考[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3 傅郁林;;“诉前调解”与法院的角色[J];法律适用;2009年04期

4 谭兵;;我国仲裁制度的反思和完善[J];法学家;2004年04期

5 章武生;司法ADR之研究[J];法学评论;2003年02期

6 郭玉军;孙敏洁;;美国诉讼和解与中国法院调解之比较研究[J];法学评论;2006年02期

7 肖建国;;司法ADR建构中的委托调解制度研究——以中国法院的当代实践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9年03期

8 邵军;从ADR反思我国的民事调解现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周安平;;诉讼调解与法治理念的悖论[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10 赵明;传统仲裁与法院附设强制仲裁——美国ADR中两种仲裁形式介评[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院附设民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00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