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的叙事方式初探
发布时间:2021-04-30 05:39
判决书是法院行使裁判权所制作的文本,但它并非完全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自动生成,而是法官说服当事人及其它人的独白式文体。因而,可以将其看作一种叙事方式。判决书首先是一种建构性的叙事,然后才是分析与评论及决定。也就是说,案件事实并非一个现成存在的事物,至少,为司法的语境所要求的、最终需要被用来当作审判依据的事实表现,不是一个自在的事物,因此它不是被发现的,而是在司法过程中产生的,或者说是被建构出来的。判决书的目的是说服,说服的对象首先是当事人,其次是法律共同体与普通民众。从信息从信源(即法官)通过信道(即判决书)到达受众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法官的叙事方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法官为了使信息有效传达,或者是突出其想表达的某部分的内容(即为其叙事目的而服务),将不可避免对客观事实进行剪裁,在看似客观公正的判决语言中不着痕迹地加入表露其情感偏向的语言,或是运用其修辞策略表现其倾向。总之,判决书的叙事方式是为其说服目的而服务的,而决定了其叙事方式的逻辑基础即是主客体认识与判决书建构的理性与经验。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观点和思路
四 研究方法和材料说明
第二章 判决书叙事方式概述
一 判决书中的叙事
1、判决书叙事的工具:法律语言
2、判决书中的叙事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
3、判决书中的叙事并非价值中立的过程
二 真实的案例:判决书中的叙事建构
三 叙事主体之确定
四 叙事模式之选择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判决书叙事之限制
一 实际事件的选取
二 证据裁判原则之方向指导
三 非法律的影响因素:价值、政治等考量
四 判决书叙事之理性与经验
五 叙事目的之追求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判决书叙事策略分析
一 叙事情感度分析:以人称代词的引用为例
二 传播学分析
三 修辞策略分析——兼与香港之对比
四 情景语境之选择
五 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
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能的革命:判决书叙事改革之可能
一 对判决书叙事方式的限制
1、理性人的制约
2、叙事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
二 判决书叙事的法律方法
1、判决书中叙事主体的消解与重建
2、法律事实模糊时的叙事方式选择
3、建立判决书中的叙事过程的展现规则
4、主体性的研究进路与主体间性的过程
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判决书的言语行为分析——看“本院认为”的言语行为[J]. 张清. 政法论坛. 2009(03)
[2]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童珊.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5)
[3]一篇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的修辞结构分析[J]. 董敏.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9)
[4]语词与物:阐释法律事实的语言学基础[J]. 杨建军. 法律方法. 2007(00)
[5]对法律事实建构论的初步阐释——以主体间性为分析进路的思考[J]. 杨波.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06)
[6]两岸三地刑事判决书语言情感度比较[J]. 杨海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5)
[7]判决书说理问题研究[J]. 王仲云. 山东社会科学. 2005(08)
[8]拉伦茨裁判方法之系统分析[J]. 周兴生.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03)
[9]“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 廖美珍. 修辞学习. 2005(03)
[10]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 廖美珍. 外语学刊. 2004(05)
博士论文
[1]法律事实建构论[D]. 杨波.吉林大学 2007
[2]论法律事实[D]. 杨建军.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68945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观点和思路
四 研究方法和材料说明
第二章 判决书叙事方式概述
一 判决书中的叙事
1、判决书叙事的工具:法律语言
2、判决书中的叙事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
3、判决书中的叙事并非价值中立的过程
二 真实的案例:判决书中的叙事建构
三 叙事主体之确定
四 叙事模式之选择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判决书叙事之限制
一 实际事件的选取
二 证据裁判原则之方向指导
三 非法律的影响因素:价值、政治等考量
四 判决书叙事之理性与经验
五 叙事目的之追求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判决书叙事策略分析
一 叙事情感度分析:以人称代词的引用为例
二 传播学分析
三 修辞策略分析——兼与香港之对比
四 情景语境之选择
五 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
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能的革命:判决书叙事改革之可能
一 对判决书叙事方式的限制
1、理性人的制约
2、叙事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
二 判决书叙事的法律方法
1、判决书中叙事主体的消解与重建
2、法律事实模糊时的叙事方式选择
3、建立判决书中的叙事过程的展现规则
4、主体性的研究进路与主体间性的过程
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判决书的言语行为分析——看“本院认为”的言语行为[J]. 张清. 政法论坛. 2009(03)
[2]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童珊.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5)
[3]一篇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的修辞结构分析[J]. 董敏.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9)
[4]语词与物:阐释法律事实的语言学基础[J]. 杨建军. 法律方法. 2007(00)
[5]对法律事实建构论的初步阐释——以主体间性为分析进路的思考[J]. 杨波.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06)
[6]两岸三地刑事判决书语言情感度比较[J]. 杨海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5)
[7]判决书说理问题研究[J]. 王仲云. 山东社会科学. 2005(08)
[8]拉伦茨裁判方法之系统分析[J]. 周兴生.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03)
[9]“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 廖美珍. 修辞学习. 2005(03)
[10]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 廖美珍. 外语学刊. 2004(05)
博士论文
[1]法律事实建构论[D]. 杨波.吉林大学 2007
[2]论法律事实[D]. 杨建军.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68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16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