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05:11

  本文关键词: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检察引导侦查制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认可和支持。但是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持,而国内对检察引导侦查的理论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运用逻辑推理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项改革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论文包括序言、正文共六个部分,其中有独到观点之处主要有: 1、论文对建立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价值作出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对这一制度在诉讼经济方面的表现作出了独到的分析,文章指出,这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错误成本、直接成本和伦理成本,从而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此外,文章还对现行侦查监督的弊端作出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认为现行侦查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事后监督、书面监督和软监督,这些特点导致侦查监督在实践中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在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理论依据方面,笔者从逻辑推理等角度对监督说和职能说的观点及其依据进行了剖析和批驳,认为监督说和职能说都只看到了引导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引导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而是不全面的,而综合说则比较符合检察引导侦查制度,对此,笔者阐述了自己赞同综合说的理由。 3、关于检察引导侦查制度下的检警关系,笔者从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政治结构和法律规定以及国际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检察机关 WP=4 与侦查机关之间应在保持检警分离的基础上,适当密切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应采取检警一体的模式。 4、在检察引导侦查的运作一部分,笔者认为比较有新意的内容包括:第一,关于检察引导侦查的方式,笔者将其分为一般引导和个案引导,并对两种引导方式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第二,检察引导侦查的时限,引导的时限应从侦查机关出现侦查行为之日开始至审查起诉作出决定之日为止;第三,检察引导侦查的范围,对此有两种观点,笔者对这两种观点逐一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检察引导侦查不应当存在案件范围上的限制。 5、在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保障一部分,文章对这一制度有关立法的利弊作出了分析,认为在检察引导侦查体制下,“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仍是侦检机关之间的基本关系,不过,对“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应作出明确解释。而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取消或者对其内容作出约束性的规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15.3
【目录】:
  • 序言9-11
  • 一、 建立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价值11-20
  • 二、 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理论依据20-22
  • 三、 检察引导侦查的机构设置22-29
  • (一) 检察引导侦查制度下的检警关系23-28
  • (二) 检察引导侦查的机构设置28-29
  • 四、 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运作29-37
  • (一) 检察引导侦查的原则29-30
  • (二) 检察引导侦查的方式30-32
  • (三) 检察引导侦查的时限32-34
  • (四) 检察引导侦查的范围34-36
  • (五) 检察引导侦查的效力36-37
  • 五、 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的保障37-43
  • (一) 法律上的保障37-39
  • (二) 观念上的保障39-40
  • (三) 职权上的保障40-41
  • (四) 配套制度上的保障41-43
  • 参考文献43-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惠华;;论中国近代侦查的性质和特点[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米镝;;论德国的卧底侦查制度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丁延松;;法治语境下我国秘密侦查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出路[J];政法论丛;2011年04期

4 蒋宝荣;徐玉证;任铿;;职务犯罪侦查特情制度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5 韩丹;刘大伟;;检侦关系改进论——以公安机关考核机制对退回补充侦查的影响为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王颖;;法治理念下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7 王颖;;法治理念下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黎明;;论和谐社会中的侦查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超到 向祖维;浅谈检察引导侦查取证[N];法治快报;2004年

2 矫慧玲 牟伟;龙山区检察院检察引导侦查工作成效显著[N];辽源日报;2005年

3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检察引导有利于控诉职能实现[N];法制日报;2002年

4 汪云波 许怡平;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N];安庆日报;2008年

5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后 吴丹红;聂树斌案的制度反思[N];法制日报;2007年

6 新检;退查率大幅下降的秘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戴佳;贾俊:时时告诫自己超越自己[N];检察日报;2011年

8 无锡市崇安区检察院苏太平邋蒋同学;建议退卷补查权由检察机关行使[N];江苏法制报;2008年

9 高斌邋王德义 张海军;4大关键词[N];检察日报;2008年

10 陈兴良;实践对理论的回报[N];中华新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倪铁;中国传统侦查制度的现代转型[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马方;任意侦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陈健民;中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制度之变革与前瞻[D];四川大学;2003年

4 张步文;侦查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黄豹;侦查构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刚;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魏宁;试论我国当前公安侦查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蓓;我国侦查制度合理构建之探讨[D];四川大学;2004年

4 张海东;论我国侦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王苏;构建检察引导侦查制度之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陆续;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志杰;补充侦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郭娇;试论我国技术侦查制度的法律规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国锋;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一中;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检察引导侦查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61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