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司法理性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众参与司法理性化研究
【摘要】:当下中国,对于公众参与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目前公众参与的内容多涉及立法、行政领域,学者对公众参与司法的研究少之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学者基于司法职业化的考量,认为公众是不适宜于参与高度专门化的司法“事业”的。但是,一方面,公众参与司法对于形成公民品格、加快民主进程、避免精英武断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若有良善的制度设计,是能够实现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的合理平衡的。 遵循司法民主化与职业化衡平的思维进路,需要撷取公众参与司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参与司法的理性化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公众参与司法非理性的状况日益突出,已对我国的司法秩序、法律权威、公众信赖造成了颇大的损害。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公民法律信仰的塑造以及法治治理机制的形成。 公众参与司法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集中概括起来,表现为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够真)、目的上的模糊性(不够善)和情感上的易受诱导性(不够美)。这其中,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包括人治主义盛行、法治不彰、中庸思想严重、仇富心理泛滥等等。也有现实方面制度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司法不独立、媒体干预等因素影响。我们应当认识到,公众非理性参与司法是公民权利行使的越界状态,是民主生发的过激形式,是公民理性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警醒公众非理性参与司法的危害时,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它对我国法治治理机制的正面作用。研究公众参与司法问题,主要目的是消除公众参与司法的不良影响,促进公众参与司法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公众参与司法的非理性现象,应当根据合理、合法、有序的原则进行思维整合和制度安排。
【关键词】:公众参与 司法民主 司法独立 理性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9
- 第一章 公众参与司法“理性化”的内涵9-24
- 一、公众参与司法内涵9-18
- (一) 概念廓清9-12
- (二) 实质内涵12-16
- (三) 公众参与司法必要性分析16-18
- 二、理性化的内涵18-24
- (一) 理性18-21
- (二) 理性“化”21-24
- 第二章 我国公众参与司法非理性状况分析24-30
- 一、我国公众参与司法非理性的表征24-26
- (一) 表现形式24-25
- (二) 表现特征25-26
- 二、我国公众参与司法非理性的原因26-30
- (一) 历史传统27-28
- (二) 现实依据28-30
- 第三章 公众参与司法的理想化状态30-43
- 一、合法30-33
- (一) 规范层面31
- (二) 实施层面31-33
- 二、合理33-38
- (一) 观念合理34-35
- (二) 制度合理35-38
- 三、有序38-43
- (一) 公众对法官任职的参与39-40
- (二) 公众对法官工作评价的参与40
- (三) 媒体对法院审判的参与40-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李庆华;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汪启和,游俊峰,黄艳葵;司法独立:靠什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龚怀林;;道德视域中的法律运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6 李佳;郭皓;;辩诉交易及其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建构[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01期
7 彭勃;刑事诉讼与陪审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吴卫东;从技术进化史看社会技术的合法性[J];北方论丛;2000年03期
9 秦颖慧;;辩诉交易移植中国[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叶兵,钟玉海;原则和出路:当代社会阶层变动下的利益关系调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早春;徐瑾;倪培兴;;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问题刍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郭小锋;;试论“双层”法律监督模式[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黎明;杨国章;;从法秩序利益看检察权的正当性[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6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张丽;;论近代英国自然主义科学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戴世强;陈然;;浅析培根的学问观[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9 郭哲;;论《法律逻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个案分析为突破口[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洪;;《逻辑的训诫》前言:法律的生命[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5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裴会涛;敕与北宋立法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任海涛;中国古代政治法思想萌芽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焕焕;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春阳;司法能动抑或司法克制——“洛克纳案”之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臻;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功能定位[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志坚;我国法官职业化和专业化之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阳;构建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雨;从译介学角度试析《正义的谋杀者》—分析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对《水浒传》的编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杨平华;甘肃省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的适用[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范宁宁;法院执法问题研究之一[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6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91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