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9:08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股权激励 企业绩效 经营者 上市公司


【摘要】:现代企业由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成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特征,两权分离一方面让很多富有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人员成为企业管理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西方学者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现,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使委托方与代理方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有效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股权激励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广,而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由于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约,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推广的进程缓慢。中国证监会2005年1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2005年10月对《公司法》的修订,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消除了股权激励实施的法律障碍,同时也为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采取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股权激励也不例外。股权激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能够对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促使管理者为企业谋利;但另一方面,管理者持有公司股权,会提高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很可能导致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谋利,产生“利益侵占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了解股权激励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为更有效的实施和推广股权激励方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思路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然后介绍了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以及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再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了2006年-2008年提出股权激励方案并实施的37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2009-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来衡量企业绩效,在此基础上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顾模型,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考虑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制度差异,本文还进一步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通过线性回归结果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非线性回归结果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区间效应。最后文章针对实证研究结论,分析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企业层面要规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对高管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要适当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加大激励力度,要设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使股权激励与管理者绩效挂钩,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政府层面应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应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制约作用,使得股价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绩效,应建立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职业经理人对自身诚信的建立,加强职业经理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关键词】:股权激励 企业绩效 经营者 上市公司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5;F27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及述评10-15
  • 1.2.1 国外对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研究10-13
  • 1.2.2 国内对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13-14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14-15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15-19
  • 1.4.1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15-17
  • 1.4.2 研究的方法17-18
  • 1.4.3 研究创新点18-19
  • 2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理论基础19-30
  • 2.1 基本概念19
  • 2.1.1 股权激励19
  • 2.1.2 管理层19
  • 2.1.3 企业绩效19
  • 2.2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19-24
  • 2.2.1 股权激励的实施方式19-21
  • 2.2.2 委托代理理论21-22
  • 2.2.3 人力资本理论22
  • 2.2.4 股权激励的博弈分析22-24
  • 2.3 企业绩效相关理论24-28
  • 2.3.1 经济增加值(EVA)24-25
  • 2.3.2 托宾 Q 值法25-26
  • 2.3.3 投资报酬率指标26-27
  • 2.3.4 每股利润(EPS)27
  • 2.3.5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27-28
  • 2.3.6 复合财务指标评价法28
  • 2.4 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假说28-30
  • 2.4.1 利益趋同假说28-29
  • 2.4.2 利益侵占假说29
  • 2.4.3 综合激励效应假说29-30
  • 3 指标选取与假设提出30-34
  • 3.1 指标选取30-32
  • 3.1.1 被解释变量30
  • 3.1.2 解释变量30
  • 3.1.3 控制变量30-32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32-34
  • 4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34-38
  • 4.1 回归模型的构建34-37
  • 4.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4-35
  • 4.1.2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35-37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37-38
  • 5 实证分析及结论38-56
  • 5.1 描述性统计38-42
  • 5.1.1 经营管理层持股比例描述性统计分析38-39
  • 5.1.2 企业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9-40
  • 5.1.3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0-42
  • 5.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42-44
  • 5.3 回归分析及结论44-56
  • 5.3.1 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分析44-48
  • 5.2.2 线性模型回归分析结论48-50
  • 5.2.3 非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分析50-55
  • 5.2.4 非线性模型回归分析结论55-56
  • 6 政策建议56-59
  • 6.1 企业层面的建议56-57
  • 6.1.1 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56
  • 6.1.2 适当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加大激励力度56-57
  • 6.1.3 设立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57
  • 6.2 政府层面的建议57-59
  • 6.2.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57
  • 6.2.2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57-58
  • 6.2.3 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58-59
  • 7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59-60
  • 7.1 本文研究的不足59
  • 7.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宗益,宋增基;上市公司经理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高雷;宋顺林;;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基于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3 龚婧文;刘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探讨[J];财会通讯;2012年11期

4 王秋霞;陈晓毅;;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07年08期

5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6 张燕,王志勇;股票期权——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申明浩;苏晓华;;管理层融资收购与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徐义群;石水平;;股权激励真的改善了企业绩效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宋兆刚;;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再探讨[J];西安金融;2006年05期

10 赵玉珍;张心灵;邹玲;;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4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054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