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糊集合度量方法评价炼焦配煤的数据处理
本文关键词:用模糊集合度量方法评价炼焦配煤的数据处理 出处:《山西科技》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按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法,先将配煤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进行划分,根据专家所推荐的"正常配煤反射率分布图"和"不正常配煤反射率分布图"计算出"正常配煤或不正常配煤的类强度指数分布图"和"正常配煤或不正常配煤的类组成平衡指数分布图",并用模糊集合度量方法对"待测配煤反射率分布图"进行数学处理。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ethlehem Iron and Steel Company Law, the active and inert components of coal blending are divided first. According to the "normal coal blending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map" and "abnormal coal blending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map" recommended by experts, the "normal or abnormal coal blending type strength index distribution map" and "abnormal coal blending index distribution map" are calculated. Distribution map of equilibrium index of normal or abnormal coal blending. " The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map of coal blending to be measured is treated mathematically with fuzzy set metric method.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分类号】:TQ520.62
【正文快照】: 已有不少文章描述了用模糊集合度量的思路,将“强度指数(标志活性组分的平均质量)”和“组成平衡指数(标志平均惰性组分含量适合与否)”两个数值计算成“类强度指数分布图”和“类组成平衡指数分布图”两个集合。计算“正常配煤或不正常配煤的类强度指数分布图”与“待测配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线葵娟,贾建成,路继民;煤岩分析在焦化生产中的应用[J];燃料与化工;2000年02期
2 燕瑞华,高志军,耿印权,周师庸;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J];燃料与化工;2001年05期
3 贾瑞民,纪同森,齐Zs,马学刚;煤的岩相分析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J];山东冶金;2005年S1期
4 李东;李慧蓉;母全yN;;用模糊集合度量方法评价炼焦配煤的可行性探讨[J];山西科技;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希博,龙晓阳;高炉用冶金焦炭热性能的研究及改善途径[J];鞍钢技术;2004年04期
2 胡德生;宝钢炼焦煤的混煤状况初步分析[J];宝钢技术;1995年03期
3 李胜,陶维民,李东平;改善包钢焦炭质量的措施探讨[J];包钢科技;2001年S1期
4 邢莹莹;朱莉;;辽宁抚顺煤精的宝石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7年04期
5 池学平;;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在控制焦炭质量管理中的指导作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林乐玲;张晓宁;隋月斯;;煤岩配煤在本钢炼焦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康西栋,潘银苗,王祖朝,王凌志,胡善亭;华北地区晚古生代煤的煤质特征与结焦性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8 汪小妹;焦养泉;吴立群;荣辉;王小明;潘松圻;唐辉;计波;宋霁;;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9 代世峰,任德贻,彭苏萍,毛鹤龄,周强,张建华,李宝春;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10 胡善亭,杨起,潘治贵,张长生;鸡西煤可选性的影响因素[J];东北煤炭技术;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刚;陈瑜;;褐煤变质为烟煤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1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成;王春花;;反射率分布图在炼焦生产应用[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倪碧帅;吴铿;陈洪飞;尹晓莹;韦少华;何海熙;;煤岩分析在宣钢炼焦配煤生产中的应用[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4 张泓;;煤田地质学的成就与前景[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5 孟庆波;;采用配煤炼焦新技术 稳定提高焦炭质量[A];高炉炼铁用焦炭质量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孟庆波;;采用配煤炼焦新技术 稳定提高焦炭质量[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振国;包向军;廖洪强;余广炜;赵鹏;;炼焦配煤技术研究进展[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上册)[C];2008年
8 任艳;;谈HD型全自动显微光度计在配煤工艺中的应用[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9 曾勇;;低煤级煤煤层瓦斯聚集的地质因素研究[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10 曾勇;柯妍;张鑫;;低煤级煤煤层瓦斯富集的地质因素研究[A];2008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超;鹤岗矿区石头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构造控煤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续颜;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煤田早白垩世古火灾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继坤;安徽省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汪浩;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的沉积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建楼;声波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与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艳艳;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杨兆彪;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申峻;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9 徐璋;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热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白向飞;中国煤中微量元素分布赋存特征及其迁移规律试验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炎昊;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运移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晓彬;新安井田瓦斯赋存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卫超;煤体中爆炸应力波及爆破作用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西巍;少肥煤配比的配煤炼焦实验室研究与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文斌;勃利含煤盆地白垩纪煤系沉积环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田甜;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煤岩分析及煤堆体积测量[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凯荣;哈密煤惰质组结构与CH_4,CO_2,,H_2O气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周少华;焦作矿区不同破坏类型煤的瓦斯吸附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潘志刚;湖南省邵阳短桥矿区煤层气赋存条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蒋永勇;李嘴孜矿底板穿层钻孔条带式预抽瓦斯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师庸;煤岩学在煤化工中的地位和趋向[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年01期
2 庞博;戴和武;安丰刚;;兖州煤田兴隆庄矿煤显微组分的分离及其基本性质的研究[J];煤炭学报;1989年04期
3 燕瑞华,高志军,耿印权,周师庸;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J];燃料与化工;2001年05期
4 丰国秀;陈盛吉;;岩石中沥青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J];天然气工业;1988年03期
5 徐君,赵俊国,周淑仪,周师庸;近代煤炭质量检控的首要指标——反射率[J];冶金能源;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春笙;陈鹏;;炼焦配煤粘结指数与焦炭强度[J];煤炭科学技术;1993年06期
2 郑先勇;李海量;;优化配煤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4期
3 徐筱鹏;陈鹏;;应用容惰比选择扬钢炼焦配煤[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01期
4 王海燕;煤岩学与炼焦配煤技术的发展[J];煤质技术;2004年06期
5 付建华;张振国;薛立民;;几种煤的基氏流动度浅析[J];燃料与化工;2008年03期
6 李金朋;;炼焦配煤优化应用研究[J];科技风;2009年15期
7 ;冶金工业部配煤技术革命会议纪要[J];钢铁;1965年07期
8 庄镇华;读“摇瓶实验的数据处理”[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1年02期
9 何振宇;;关于光谱分析数据处理的实践[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1987年02期
10 李宁;微机工作站——九十年代中国测井发展的一个趋势[J];测井技术;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建明;;港口航道工程中精密水下地形测量的实现[A];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C];2005年
2 董峰;冯士刚;汲业;唐一源;;CAM方法在磁共振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圣明;;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A];湖北省测绘学会2006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高聪梅;宋超;陈东明;;固定电话客户CDR数据挖掘系统的实施[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万军;王丽华;崔银秋;闫世虎;;长江口航道GPS控制网数据处理与应用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伟国;;离石隧道Ⅴ级围岩地段的监控量测[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7 万军;王丽华;崔银秋;闫世虎;;长江口航道GPS控制网数据处理与应用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8 成英燕;丁继新;;我国高精度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的数据处理[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9 孟海利;郭峰;;爆破地震波主频率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路工程爆破学术会议铁道工程爆破论文集[C];2009年
10 朱寿民;;夏普(SHARP)PC-1500计算机用于营养调查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许彦鸿;“五普”数据处理要万无一失[N];中国信息报;2000年
2 记者 郝小爱;数据处理有了好帮手[N];中国信息报;2000年
3 张桂琛;摩托罗拉推出新型语音和数据处理引擎[N];通信产业报;2001年
4 安徽省歙县中学 范德生;Excel 2003数据处理三则[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5 肖升初;经普数据处理不可忽视[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记者 万明秀;金维地学信息处理系统实现跨平台运行[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粤农普;广东各地采取措施加强农普数据处理[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孙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信息报;2010年
9 燕青;融合数据处理:新旧网络的粘合剂[N];通信产业报;2002年
10 邓泽玉;内江市切实加强农普数据处理工作[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献磊;车载探地雷达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2 熊智新;基于小波变换的化学谱图数据处理[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新宇;联邦式仿真运行数据处理的共同支持框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陶濵;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及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5 张勇;粗糙集—神经网络智能系统在浮选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余广炜;利用焦化工艺处理废塑料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7 雍小嘉;采用知识发现技术判断方剂功效的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岳焕印;基于小波变换的干涉SAR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9 贺美芳;基于散乱点云数据的曲面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包铁;网络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及形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福成;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 [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2 刘震;质谱仪软件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鹤冰;广惠高速公路小金口双连拱隧道监测及有限元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胡鹏;谷物产量数据处理及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的开发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5 黄冰;电测深数据处理软件ELECSLICE的开发[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歆昱;基于心理声学模型的音频数据隐藏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颜昌彬;基于VC和SQL Server的实验数据库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陈晨;水体污染物拉曼光谱检测的数据处理与建库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磊;x射线测厚仪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10 菅美枝;福州西区水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改造与实施[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2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372916.html